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2023,(10):103-111+158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术图像是视觉传播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视觉图像去解读不同的美术分类所传达的信息,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民间美术视觉文化传播的要素切入,对民间美术与视觉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文化传播的心理和视觉文化的涵义进行了浅析,希望对现今视觉文化的有效传播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体验型”学习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围绕着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学,各个地方也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了研学旅行的教学新实践模式。该模式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知,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涵,培养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坚定发扬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本文将从研学旅行产品的意义出发,在概述湖南省怀化市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于怀化市地方文化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湖州古代瓦当纹样的造型、类型进行综合梳理,并与中原瓦当艺术进行比较,归纳其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和发展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以更好地发扬地域文化精粹,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中国西部甘、青、宁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沿岸世代生息繁衍着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黄河养育了他们,千年奔涌的黄河承载了他们的历史与荣辱;漂流沉浮的黄河皮筏见证了这些高原民族的文明与传奇。黄河皮筏,是西北高原富有地域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或渡物或渡人,对黄河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幼君 《民族论坛》2012,(16):84-86
古村落作为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历程的历史见证,形成了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经典。湘南江永县兰溪勾蓝瑶村就是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保留了宗祠庙宇、亭桥廊碑、商街民居等古建筑,而且其民俗风情也十分独特。该古村独特的生产方式、婚姻嫁娶、节庆歌舞、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样,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即使在当前现代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仍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商品视觉传达设计中,赋有更加浓厚的美学思想,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但在当前国际潮流日益进步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需要与时俱进,吸纳更多前沿的文化特色来完善自身,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增添亮色,从而发扬光大。由此,本文主要就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研究,结合时代特色,提出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以求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样,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即使在当前现代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仍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商品视觉传达设计中,赋有更加浓厚的美学思想,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但在当前国际潮流日益进步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需要与时俱进,吸纳更多前沿的文化特色来完善自身,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增添亮色,从而发扬光大。由此,本文主要就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研究,结合时代特色,提出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以求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文化传通的重要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不能脱离文化因素。做好翻译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文化现象,任何翻译如果脱离文化因素就要直接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效果。文章列举大量的藏族文化现象,尤其是牛粪文化现象,阐明了翻译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其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为客观、真实地弄清年例文化的"来龙去脉",本文以茂名市年例节庆为例,对茂名年例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通过调查及文献考证粤西年例的起源及形成有五种起源观,根据时代发展将茂名年例的发展演变划分不同阶段,最后指出年例文化鲜明而特色的民俗特点。生活于年例文化圈的人对年例民俗理应有清晰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年例文化在新时期发挥其积极的文化引导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渗透于乡间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图像在当代视觉文化结构中呈现的特征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民族符号图像语言的呈现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以民族符号的图像语言为视角,寻求民族文化审美建构实质以图像语言为文化创作的目的和具体活动内容.图像语言的审美文化与精神性的民族艺术,两者在当代审美认知中共同促进新的视觉文化产生——以数字信息技术传播的民族符号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热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以时下流行的传播方式作为媒介,以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类综艺节目让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阵风潮.它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故事化演绎来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在与观众的交流中达到了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传播效果.同时,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16,7(1):71-75, 121-122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进而对如何在协调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强势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
文化作为一种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是变动不拘的。本文以神秘湘西的旅游文化制作为例,以民族志的方式探讨了湘西在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信仰文化再生产。为了开发旅游以获得地方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各种媒介、地方百姓以及旅游企业,都依其对游客心理和旅游业的不同理解,选取了赶尸、落洞女、放蛊、命运、还傩愿等信仰民俗文化事项,参与到神秘湘西的制作宣传之中,对该旅游吸引物进行符号建构。人们这些参与旅游文化制作的行动,有可能改变土著信仰文化的原有面貌和内在和谐,从而对其未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