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生存权力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4.
朱贝特 《理论界》2012,(6):111-112
李碧华是当代香港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她小说的风格独特、曲折、诡秘、夸张且引人入胜,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屏幕,广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她作为香港本土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本位的自觉性,使其作品具有不同的女性视角,而书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兼具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本文试图从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方面浅谈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并以《青蛇》《霸王别姬》等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的足迹清晰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8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体现出注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倡导人性解放,呼唤人道主义的意识,标志着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复苏。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中,重新认识女性作为女人的自身价值,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要内涵。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则转向对女人自身的价值的探寻,强调性别的差异与对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抗拒父权制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心。90年代末期的女性小说,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表现出精神本质的虚无,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6.
张贤亮的小说描写了一系列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女性 ,她们曾抚慰了精神濒于崩溃的男主人公们。张贤亮试图通过这些男主人公来超越自己的苦难 ,但他在超越苦难的同时 ,也把曾经给他以关爱的劳动妇女作为迈向自由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英雄主义被不约而同地着以男性特征而固定下来,这是军旅小说长期以来的成就,亦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英雄是否有性别归属?这是文学的命题,亦是文化的命题.以性别文化的立场来睇窥深蕴于当代军旅小说"女性缺席"、"女性无主"表象问的文化本质,并从军旅小说中女性形象由沉默的他者到英雄主体的转变,探寻文学深层的人性的完美形式,是文学的一次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在其作品中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则是"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是男性世界的陪衬。然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海明威超越了男性作家的狭隘视野去体验、洞察女性的苦难,并不断反思以父权文化为主的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解决生存、生态困境。他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关系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覆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虽然不是女权主义,但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她试图通过对市民阶层女性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自己告别传统女性形象、凸现女性的破坏性以及彻底否定男权神话的创作意图。池莉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覆盖,使得她的创作在中国坛上极富个性。  相似文献   

10.
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蒋韵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上的书写策略,指出其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代多元文化共存的大背景,从文化批评视域下的"他者"、"亚文化"与"身份"三个维度来观照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会真实性地展现华裔女性身处的性别、族裔、人种、地理、国别和文化等多重"他者"际遇的复杂性,以及华裔女性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2.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余华小说中最具普遍性的三种女性类型进行分析,分别是天使型、妖妇型、自主型。通过论述,笔者认为余华并没有完全超越创作主体自我性别立场的局限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完全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他通过女性形象发出的仍然是男性的心声,显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内在欲望,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在文学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王新菊 《学术探索》2005,(1):128-131
近年来文化界对池莉小说的评价各有千秋,尤其是她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关注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认真研究其小说的社会文化内核,可见其独有的女性视角中对中国当代女性的觉醒、突围、成熟的演绎,重构了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5.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7.
朋友是五伦之一,友情是古代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这种情感需求的主体长期以来只限于男性。《林兰香》把友情作为女性重要的精神需求去凸显,甚至把友情置于婚姻选择的先决条件,是小说领域探讨女性正常友情的第一篇,超越了《金瓶梅》,开启了《红楼梦》,成为家庭小说系列对于女性问题探讨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陈衡哲小说的独特性——“非女性化”的形成,给予全新的阐释。在对女性经验的处理中,陈衡哲更多地关注着选择了事业与精神之爱的现代女性文化的置疑。但她对写作题材、小说样式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却又拉开了作品与自我经验距离。这与其优裕的写作心境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清醒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成功的“造命”的女性,其创作的重心在于艺术表达的竭力完满而非探索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