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乐府的创作主体可分为无名氏和有署名两类,又可分为民间和文人两类,其中文人乐府居然多于民间乐府,这种状况和传统印象是大不相同的。而且,乐府作者的身份也由西汉的贵族向东汉的一般文人转移,显示了文学自觉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六朝文人故事乐府,是指六朝时期的文人袭用乐府旧调、依据乐题本事而创作的故事体乐府诗作.与两汉时期来自民间的故事乐府不同,六朝文人故事乐府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题材的拟古和叙事风格的雅化;二是艺术手法日益精湛,体现为句式的整饬、声律的和谐、隶事用典等,从而使故事乐府完成了从朴质的民间创作到文人化的转变;三是具有较强的愉悦功能,一些诗作本身已具有可以演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六朝文人故事乐府和其他文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继两汉民间乐府中故事体歌诗的创作传统,伴着时代艺术手法的日益精湛,六朝时期文人袭旧调、述本事的故事乐府创作因日益文人化而走向繁盛.和汉代他体文学对故事体歌诗创作的漠然态度不同,六朝时期的文人故事乐府创作相继得到了小说和俗赋(故事赋)的关注。其关系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文人故事乐府和小说的同题多作及手法互见现象;(2)文人故事乐府和俗赋(故事赋)的演唱性功能及叙事手法互见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歌中,诗经传统和乐府传统是相互影响但又互相区别的两个部分。乐府叙事诗产生自民间,更强调情节性、虚构性和娱乐化的方面。从魏晋文人拟作,到杜甫叙事歌行,再到元白作品,都是乐府叙事传统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并对唐以后的叙事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周玉红 《南都学坛》2010,30(2):136-137
乐府,原是秦汉时期的音乐官署名,主要职责是掌管民间俗乐,到了魏晋六朝后就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大量采集民歌,始于汉武帝。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乐府民歌的数量应有138首,然而流传下来的汉乐府歌辞还不到40首。这些幸存的作品因其新鲜活泼的风格成为后世不断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一般都认为,文人用乐府旧题进行诗歌创作从魏晋开始,  相似文献   

9.
人们往往很注重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故热衷于民间文学与文人作品的比较和研究。这本为必要,亦无可厚非。但人们因此却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不同阶段的民间文学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此篇文字旨在通过十五国风与民间乐府(下文所谈的国风和乐府分别指十五国风里的民歌与两汉乐府中的民歌)的比较,探讨,阐明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民歌各自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了解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及过程,从而把握民间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整个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我们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与艺术精华,来繁荣我们的创作,反映当今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汉人"辞"赋"之称,与"乐府"有直接的关系.乐府采楚地民间歌谣及文人作品,在朝廷配乐歌唱,作为制音协律的底本,故称"楚辞";同时它又可诵读,其诵读形式便被称为"赋".于是在今人看来,"辞"与"赋"在这里似乎被混同了.  相似文献   

11.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2.
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的“唐后乐府诗”,与传统的“汉唐乐府诗”相比,具有明显的质的变化与不同。从立题名篇的角度来看,唐后乐府诗可分为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新题乐府系由即事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等所构成,应对各自的界定与类别特点进行甄别与考察。研究唐后乐府诗,不能以研究汉唐乐府诗的眼光进行审视。日本学人松浦久友提出的“非乐府歌行”说,与唐后乐府诗的实况严重不符,不能用以界定唐后的“乐府歌行”。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民歌     
李白是民歌的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前人早已看出李白的诗得力于古“乐府”最多。古“乐府”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即“赵代秦楚之讴”,就是南北各地的民间歌谣。汉魏“乐府”中有一部分文人的作品,也是学习民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乐府歌辞的原生态状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乐府歌辞的音乐性结构,如解、辞、声、艳、趋、乱、正曲、和、送等,正因为音乐性结构,乐府歌辞多有拼凑与分割的情况,其创作构成与诗不一样。其二,民间乐府歌辞被采入乐府,或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此为本辞;但本辞在演唱时,往往要经过乐工加工,这是乐奏辞,不可将二者混淆,二者的差异既体...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汉乐府的统计数据 ,发现文人作品多于民间作品 ,而后世的承认度却是民间之作高于文人作品 ;其创作也极为分散 ,没有大诗人出现 ;作者的身份 ,由西汉的贵族转为东汉的一般文人。这些 ,与乐府机关的收诗方式、社会对乐府诗的接受以及当时文学自觉意识的整体水平有关 ,从中也能找到文学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6.
论海盐腔的起源及在南戏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南戏起源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关海盐腔的创始人或腔调来源的重要史料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现存史料关于海盐腔来源最重要的两条表述——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和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涉及的唱曲方式,仅是宋元文人词唱或乐府曲唱方式,是一种文人"雅唱";而南戏的起源是民间的"俚唱"或"俗唱"。海盐腔是两者融合的产物。它是在明代民间戏曲蓬勃发展过程中,文人濡染、参与和推动南戏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北宋俗词的创作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有意倡导以及宋代歌舞享乐之风的兴盛而随之繁荣。当时词的演唱环境有四类:朝廷官署集会、私家宴会、妓馆酒楼茶肆和瓦市。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在后两种场合中,俗词大量流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被雅词统治的前两种场合。俗词的创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民间艺人,他们或自制或改编前代文人作品,形成了民间俗词。其二为中下层文人,受前者风气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涉足俗词创作,是以形成了文人俗词。  相似文献   

18.
乐府诗以西汉立乐府机关而得名。对于民歌的整理编辑,早在孔子就开始了,《诗经》编成后的广泛流传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乐府的创立,是继《诗经》之后又一次对民间歌辞和乐曲大规模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加工。《诗经》、“乐府”常为后人并称,尊崇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与当时优秀的编辑工作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都有大量的民歌流传下来。文人受刚健清新的民歌影响,纷纷模仿,效法拟作,创造了更多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乐府诗。民歌和文人的拟作是乐府诗歌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乐府诗歌的另  相似文献   

19.
咏新曲于故声——改造旧经典、再造新范型的陆机乐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人乐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为曹操乐府,一为(曹)丕(曹)植乐府,一为陆(机)谢(灵运)乐府。曹操乐府乃英雄之乐府,其诗中的忧患意识,天下襟怀,千古一人;曹丕曹植乐府乃文士之乐府,子桓乐府多吟人生之忧,子建后期乐府多咏失志之痛,在后世文人中最容易引起共鸣;陆机谢灵运乐府乃是士族文人之乐府,其声誉隆盛于中古之时,沉寂于明清之后。太康时代,陆机把文士乐府引入到士族文人乐府的苑囿之中。陆机不仅用绮靡的风格去改造旧经典,同时,用乐府记录和再现了贵族们的物质生活,表现出具有士族特色的功业追求。在六朝这样一个门阀士族异常兴盛的时代,陆机乐府比三曹乐府更具有典范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学史分期的依据不应是朝代,而应是文学发展本身显示出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表现为:以民间创作起主要作用的文学为开端,以文人继续创作和改造这种文学为发展,以这种文学远离民众为结束.人民性是文学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古代文学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从《诗经》到汉赋;二、从乐府到宋词;三、从话本小说到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