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分歧很大。我们应该对这个同题展开讨论,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这对于修辞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分岐呢?这是因为人们对“修辞”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修辞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修辞二字连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周易·乾·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是修饰的意思;“辞”  相似文献   

2.
湖北师范学院院长冯广艺教授 ,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 ,仍坚持教学科研 ,笔耕不辍 ,新著迭出。他在语言学研究方面 ,涉猎广泛 ,多有创获。其中 ,修辞学研究是他的主攻方向之一。此前 ,已有《变异修辞学》《超常搭配》《汉语修辞论》等专著付梓 ;今年 4月 ,又有新著《汉语修辞研究史》问世。如果将修辞学比作一座绚丽多彩的大花园 ,比喻则是这花园里一朵最鲜艳、最芬芳、最为人所喜爱的花朵。千百年来 ,人们对它总是投以更多的热情 ,因而 ,在修辞学乃至语言学研究中 ,对它尤为关注。时至今日 ,探究比喻的论著汗牛充楝 ,难以数计。但对比喻作综…  相似文献   

3.
继《变异修辞学》之后,中文系青年教授冯广艺又推出一部专著《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相似文献   

4.
读过刘焕辉先生新著《修辞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获益甚深。书中有很多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反映了我国修辞学界新的学术水平,“是国内修辞学这一学科承前启后,具有创新意义的力作。”一《纲要》全书34万多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修辞学总论”包括五章,论述了修辞和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的修辞学研究说到澳门的语体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各大学中文系课程,一向都有“修辞学”一科,可是台湾学者研究修辞学,著成专书的,却是始于六十年代初期。在这之前,流传于台湾的现代修辞学著作,只有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台湾学生书局翻印这本书,改名为《修辞学释例》)、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和陈介白先生的《修辞学讲话》等三家书而已。据孙传钊氏《我国台湾修辞研究概述》一文所说:“新加坡华裔学者郑子瑜先生写的《中国修辞学的变迁》一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出版后,在台湾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后台湾学者撰写修辞学专著时也都在书中用专门章节来回  相似文献   

6.
声音的修辞,这并不是个新论题;应该说是一个旧题目,很旧很旧的题目,但为什么还要“连篇累牍”地专题论述呢?一则为着深切缅怀陈望者,二是有感于国内外若干修辞学专著和高等院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修辞部分失之全面、系统、优美所致。 1994年,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问世62周年。抚今追昔,重温陈望老关于声音修辞的论述,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对指导语言实践,进行信息交流,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对陈望老及其巨著问世的一个切实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界,不少同志现在认为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实际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修辞学应该现代化。如何使我国修辞学研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功能,从而弄清什么是修辞过程,什么是修辞现象,才能科学地确定修辞学研究对象,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功用。  相似文献   

8.
寻常词语艺术化,作为一种修辞学理论,在我国最早是由已故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先生于六十年代初提出并加以研究的.张先生在他的修辞专著《现代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中曾创立“寻常词语艺术化”这一术语,并专章论述了这一修辞手段的特征、功能和内部分类等问题.他把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视为他的修辞学三大任务之一,给予高度的重视.二十多年来,张先生的寻常词语艺术化的理论,在修辞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同志赞同并采用这一理论,也有一些同志借鉴这一理论,对其有所发挥,作了新的探讨.但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修辞现象的深入探讨,修辞现象的特性这一课题,日益引起修辞学者的关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绩卓然、影响巨大的专著有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宗廷虎先生主编的《修辞新论》。 对他们的以上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并综合分析散见于报刊的各家看法,我认为修辞现象的特性应该有以下几点较为妥善:  相似文献   

10.
0.1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标志着“中国化的科学的现代修辞学”诞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甲子了。回顾60年来修辞学研究走过的道路,我们确确实实为陈望道的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所叹服。他的许多修辞观点,如“修辞的两大分野”、“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等,至今仍让众多的研究者反复咀嚼、磨研不已。可以这么说,《修辞学发凡》不愧为“现代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界,不少同志现在认为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实际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修辞学应该现代化。如何使我国修辞学研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功能,从而弄清什么是修辞过程,什么是修辞现象,才能科学地确定修辞学研究对象,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功用。语言的功能有哪些呢?与修辞学研究的关系怎样呢? 一、语言有统一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它是人类交际和思维最主要的工具;而修辞学要研究“语言·思维”这统一体运动中的信息加工质量和表达效果。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从语言的起源上,宏观地论述了语言交际功能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我国著名语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修辞学史研究被公认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底吉林教育出版社一次推出了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这部书由著名修辞学史家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副主编,它标志着我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陈望道修辞学术思想对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重大影响,包括对复旦大学修辞学史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修辞学通史》的影响。作者还回顾了《中国修辞学通史》的撰写缘起、写作原则及研究修辞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并且进一步指出:所谓“语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上下文。“注意交际效果,考虑群众反映”,包括材料要用群众所熟悉的;内容要准确.新颖、平易;形式要生动通俗;对群众要有说服、感染、鼓舞、鼓动等作用。(该书第2、10页)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的修辞才算比较好的修辞,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效果?张弓先生这里的出发  相似文献   

15.
一篇章结构是不是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对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有的认为修辞学不应该研究篇章结构,有的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篇章结构。比如,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和张弓先生对此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陈望道先生认为,篇章结构应该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在《修辞学发凡》中,他明确指出,篇章结构也是一种修辞现象,不过认为“格局无定”,没有进一步去阐述。张弓先生则反对把篇章结构列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他在《现代汉语修辞学》里明确地说,修辞学的研究,“不能超出语言的单位”,“不能出乎语言词句  相似文献   

16.
一过去的修辞学书把看似矛盾其实统一的哲理性句子这样一类修辞归在“精警”(或称“警句”、“警策”)修辞格属下。对于“精警”这一修辞格,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看法: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名称是值得考虑的。作为语言学科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当然,属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辞格也不例外。从许多辞格的命名看,是指的对语言所作的特别处理或加工,是指的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些特殊手段与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辞格的命名  相似文献   

17.
语境,成为现代修辞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便创见性地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并将适应题旨情境提到修辞“第一义”的高度。五十年代王德春撰文《使用语言的环境》,指出分析言语环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础,对语体、修辞方法、文风和风格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要以分析言语环境为基础。许多修辞专著把适应具体语境视为修辞的重要原则,不少人呼吁建立语境学,以深入探讨语境的新领域。本文也想参加这一时髦课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文赋》不是一部专门性的修辞学论文,但它所反映的陆机的修辞学思想却是相当系统的,在修辞学史上相当有价值。但对于陆机的修辞思想及其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文章在几部修辞学史对陆机及其《文赋》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赋》的细致耙梳,从文质兼美的修辞主张、情感及求知对修辞的影响、“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创新的修辞追求、独特的文体风格论与语言风格论等五个方面总结陆机的修辞思想,以期对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之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认为,在积极修辞里,“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所以,对于这类修辞,“多不用三段论或什么分析”。(《修辞学发凡》1979年9月新一版)事实上,积极修辞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如同其它思维形式一样,必然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可以作不同层次的逻辑分析,受到相应的逻辑规则的制约。随着形式逻辑在现代的发展,修辞应该而且  相似文献   

20.
《易传》不是修辞学专著,它没有系统地阐述修辞知识,只是在论述“圣人”之言,君子进德修业等方面时,才谈及了修辞,而且多是些片断,或只言片语。语虽寥寥,但说得十分精妙,概括性强,涵容量大,对后世影响也大。有些内容为后人所直接引用,也有些内容被引申、阐发,成了现代修辞学的重要源头。“修辞”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词,就源于《易传》。《乾·文言传》说: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一天到晚小心谨慎,其用意就在于“进德修业”。如何“进德修业”呢?一靠“忠信”,二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