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疏离是一种生活态度.霍尔顿的被疏离一方面是社会对人进行群体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从而主动离弃的必然.他对疏离的抗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金钱及物质并没有使他从疏离的感受中走出,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则让他与社会更加的疏离.霍尔顿的抗争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的命运与作者塞林格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3.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他厌倦、痛恨成人世界的假恶丑,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以"虚伪"和"撒谎"的方式去反抗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假模假式",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循环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排斥,对自然难以割舍的依赖心理,体现了一种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也为身处生态危机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学者D·艾伦曾经说过:"大家阅读美国文学的时候,不要把文学当作是一种历史,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社会学。文学和这些东西是有差别的。"然而,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或多或少反应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文学作品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若非如此,众多文学  相似文献   

7.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阈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阈限。  相似文献   

8.
霍尔顿是60年前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历史潮水的冲刷之下,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形象,历久弥新,并无褪色,以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分析这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会使我们对小说的精神内涵有许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他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文章通过考察麦田和红色鸭舌帽的象征意义来揭示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战后美国文学中,遁世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现代经典之一”,他本人也在文坛上享有“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盛名。这部小说深刻、集中、典型、具体和艺术地再现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条件下精神生活空虚匮乏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朱咸会 《南方论刊》2007,(11):65-66
据报道,近几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迫在眉睫,学校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堂,也是青少年度过时间最长,受教育最集中的场所,构建学习型校园对于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13.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 2 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人们对其毁誉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出现歧异。作为富家子弟的霍尔顿 ,拒绝进入伪善的成人世界 ,试图建立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人物象征地表达了依然坚守人文立场的美国作家对物化文明的拒斥。小说所揭示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的失衡 ,对于当代社会 ,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释了《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通过主人公形象揭橥了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原型母题:即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和造福人类,不畏艰险的勇敢探索精神。两者是具有深刻内在涵义的有机神话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具有复杂的双重的性格,他的这种特殊的性格,完全是由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他的这种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转变,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也使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具有了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洪珉 《殷都学刊》2001,(2):86-90
评价长篇小说<花开花落>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艺术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在言行描写中塑造人物,在烘云托月中塑造人物.论述该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齐剑英 《理论界》2005,(10):171-172
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项链”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众多读者争论的焦点。重读《项链》可以发现,玛蒂尔德是一位有着很高的审美能力,具有坚韧毅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立即受到普遍认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被认为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德·考尔菲尔德也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那敏锐的青春期感受也成为许多美国青少年敏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鲁吉娅是印度尼西亚当代著名进步作家之一。她生于一九二七年,是西爪哇普哇加达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时,就开始文学创作,并主办《旋律》周刊多年,移居万隆、雅加达等地后,继续从事写作,且兼任妇女杂志《卡蒂尼之火》编委,领导儿童周刊《黄莺》编辑部等工作。印尼人民文化协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印度尼西亚文学协会理事。鲁吉娅精通多种语言。早期用母语——巽达语写作,三十年代改用荷兰文,印尼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