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遗民烈士,激发勇武阳刚之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表现反清排满的思想;对明遗烈志士诗文遗集的搜集、整理、刊行是南社追步遗民文化的重要贡献。由于对遗民文化的过分偏爱,南社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2.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不止一次说过,他的“文学革命八事”是就当时中国文艺状况而言的。此为胡适的由衷之言。所谓“当时中国文艺状况”即指南社的创作倾向。南社“虽衡政好言革命,而文学依然笃古”。胡适的留美同学如梅光迪、胡先、任鸿隽、杨杏佛等都是南社社员和《南社丛刻》的作者(第11集起)。胡适通过与这些同学的交流,并直接获读《南社丛刻》,熟知南社的创作倾向。已经接受了现代哲学、文学观念训练的胡适,在审视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轨迹,推断未来历史走向时,居当时文坛要津的南社便成了胡适视野里的一个主要对象。“文学革命八事”不仅是针对南社创作倾向提出来的主张,而且论证这些主张的材料十之八九也出自《南社丛刻》。  相似文献   

3.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取得了共识,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无论是对诗歌功能的体认还是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南社诗人与“诗界革命”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南社诗歌是“诗界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处于近代终端的“南社”和处于现代开端的“五四”运动这两个“端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阐述了南社人在酝酿成立南社的初期即表现出两方面的觉醒 :一是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 ,一是民主反封建意识的觉醒。“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在现代的继续和深化。它既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又是对辛亥革命前学生运动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85周年。南社是由同盟会的著名会员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发起,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诞生。南社的成员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绝大多数是支持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社员遍及全国。它的宗旨是反清革命,社员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南社社员藉诗文鼓吹革命“诗坛请自今日始,大树革命之旗。”(宁调无文)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和近代文学史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社在历史上曾获同盟会宣传部的盛誉和“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美称。“它的光荣不仅辉煌于中国的文坛,而且也远照着世界文坛”(柳无忌语)。  相似文献   

6.
从“南社”到“新南社”,充分体现了柳亚子思想的进步性与革新性。南社分化的原因一是内部唐宋诗之争,二是外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南社分化的实质是南社成员内部新旧思想、进步与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张素是其成员之一。张素自幼聪颖 ,为人笃实诚信 ,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 ,贴近百姓 ,了解百姓 ,是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 ;也是南社中需重新挖掘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学政治化的悲剧——以南社为例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社是一个有浓厚政治气息的文学社团,借助于革命党在政治上的成功,南社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南社文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也越来越明显,“革命”成了南社文学的标签,其实就旧文学而言,南社的创作自有其多种面貌,“革命”并非南社文学的全部;就新文学而言,南社既有与之论争的反面刺激,也有创作和理论上的正面推动。但是随着它在政治上的失败,这一切都被淡忘,南社的悲剧,就是文学依附政治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曾有文献论及1906年成立的台湾南社是近代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一个支社。本文提出了“南社”支社必须具备的条件,认为台湾南社与“南社”不存在着隶属关系,仅仅是同一时代两个同名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0.
笔者新近发现的南社社员张素的两篇佚文不仅为研究金庸的家世乃至其武侠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信而有徵”的资料,而且也有助于对“南社”研究的深入和对张素这位“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年纪最长的著名女社会活动家袁晓园是“南社”骨干成员叶楚伧的长媳。她在推进汉字改革和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深受“南社”人的影响。她在文化上的造诣也更多地烙上“南社”人所提倡的民族主义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晚清国学是一次思想革新,某种程度上,以重新阅读和言说完成了将传统学术从君主制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体现在南社的国学中,其表现之一就是南社对“国学之真”、“孔学之真”的强调与追求。他们将追寻国学真知,定位于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来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束缚。但是他们受传统的羁绊太多,无法超越传统“语言”之障,没有实现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在检索、编制《“南学”论文索引》的基础上 ,对 1994年以来的“南社”研究概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并指出“南社”研究应当与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当代电脑技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社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学界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1923年南社宣告解体之后,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南社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因此南社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也趋于式微。然而,解体之后的南社并非仅是一项历史遗产,而是与社员的日常交游、文学、艺术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南社解体之后还出现了众多以南社为名义的雅集聚会、诗文唱和及出版活动,反映了社员对于南社这一文化身份的传承与认同。以1923年以后广东分社以南社名义展开的雅集、唱和活动为中心,讨论广东社员在日常交游和文学活动中对南社的看法,以此评价南社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 ;创作上 ,南社依然保留着“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痕迹。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诗界革命派”否定固有的诗歌传统和文化学术传统 ,企图通过建立新的学术根基 ,创作出输入西学的新诗。南社则选择了复社几社复兴古学的文化精神 ,诗宗唐音、词尚五代的审美趣味 ,以及用诗歌反清排满的社会功能 ,它们互为表里 ,显示出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同中之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其成员共达一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文化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和南社成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仅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南社的支社——越社,而且同这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过交往.仅在《鲁迅日记》中,关于南社成员的记载就有七百多次;在鲁迅的杂文中,直接提到南社的也有三处.(仅仅涉及南社和提到南社成员的没有计算在内.)因此,研究鲁迅和南社的关系,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学习鲁迅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南社也是不无裨益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对“南社”的研究归诸近代文学,而把对鲁迅的研究归诸现代文学,忽视它们事实上是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致使一些史料湮没.就连新版《鲁迅全集》中的个别注释,也因编者未将视野触及到“南社”研究研究方面,而出现了误注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见闻所及,提供一些零散的史料,以供读者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尚望博识者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分析了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的发展沿革、成员组成及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指出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他们努力的成果成了新文化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虽然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内在“自我”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18.
《黑海迴澜》是《宁波小说七日报》上连载的一篇醒世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讨论晚清时期中国现状及社会改良等问题。由于小说主人公以作者自身为原型,而且作者与《宁波小说七日报》的主编倪轶池交好,以此推知小说作者“十里花中小隐主”是镇海刘筠。作为近代宁波籍革新派人士,刘筠不仅加入中华同盟会,还是南社、翼社等社团成员,他的文学创作及与文坛同仁的往来,既反映出其改造国家的抱负,同时也呈现出近代宁波志士利用报刊及文学为裨补时弊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南社开创了中国特色"文艺复兴"的新观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性见解:南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儒家正统思想定于一尊的统治地位,变"代君立言"为"代民立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南社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有力地推动了旧文化向新文化的转型,南社的思想高度超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南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比欧洲文艺复兴具有更加自主和更加自觉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20.
南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民族主义大旗下掩盖了许多矛盾、对立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但南社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这就是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反映了南社作为进步团体的特征的“宗唐文学观”。柳亚子等人提倡唐音,正在于其时代精神相契合,而契合点即是南社精神与唐音传统中共有的反抗、进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