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复兴的续谱热,受国家大的政治社会环境影响体现着特殊的意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续谱活动背后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新风,塑造族人良好品行;加强联系,促进当地发展等.续谱活动对于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间社会出现的不和谐,或者说主流文化在民间所产生的空隙起到良好的纠正和填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邹贤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77-81
新修族谱,要建立、贯彻“世系为本,文化是魂”的理念,大胆打破传统谱牒的内容格局和格式;要坚持以现代的、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思想,重建家谱的价值观,以符合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志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2):52-58
辽西地区的蒙古族聚居村落,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涵化较为突出,烟台营子村是其中一个有着百余年农耕历史的蒙古族村落,村落中老年人群体、中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名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从老年人群体宗教化蒙语小名与宗族化、"移写式"汉语大名并存的双名制,到宗族化特色与时代性色彩杂糅的中年人群体的姓名特征,再到当下张扬个性的青少年群体的姓名特征,历时性地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起名习俗,可以映射出该区域蒙古族缓慢而深刻的文化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4.
5.
隋英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4):102-106
要:莫言小说《蛙》别出心裁,以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命名大部分人物.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对主要人物姓名“万心”和“万足”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万心”喻指人物承载万千种心思与心事,借此展示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万足”喻指人物满足私欲、万事俱足的一生,从而刻画出一位自私、懦弱、实际、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运用人名隐喻描绘人物性格特质、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并寄托作者情感、构建小说主题.隐喻认知机制在人物命名上、在构思小说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离析与重构一直存在。文化离析与重构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因而离析与重构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陆泉枝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4):335-340
外来人名的汉译国内虽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以参考,但对既定文本中出现的不少人名却依然无能为力。在讨论人名翻译的对等原则和罗曼语系人名汉译的特点基础上,以《公共外交》中繁杂的外来人名汉译为例,提出网络检索、官网核查、邮件交流三种策略来解决文本中生僻人名的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汉译外来人名时,必须要在参考权威辞典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多方求证,力图做到人名汉译的对等与可信,以期为新时代的外译汉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含菊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4-18
命名是一种文化活动,无疑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汉语和英语的命名习惯和命名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命名都承载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名不仅仅是具有指别作用的语言符号,而且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文章以短裙苗为例,简析其口传家谱人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今青岛流亭的胡氏宗族已有600年的历史,这个从外来移民发展而成的平民宗族,主要靠宗祠、族谱、合族公议、家训、文化名人等维系其存在和运行,由此构成胡氏特有的宗族文化。在向新型城镇社区转化过程中,胡氏后人搜集、整理、保护、利用十世祖胡峄阳文化遗产,修建“胡峄阳文化产业园”,反映出胡氏宗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煜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3):62-65
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观念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古人对时间概念从不同角度做过定义 ,这些定义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特性的认识。在对时间是否有限问题的认识上 ,古人多持时间无限观念 ,但也有古人认为时间是单无限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立论依据 ,今人对古人单无限时间观念的指责是无的放矢。古人在文学作品中还提出了同时相对性的见解 ,该见解来自于他们对仙境、尘世及梦幻世界之差别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河东柳氏“东眷”之家族文化风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1-50
河东柳氏家族是刘宋时期新起的雍州地方武力强宗,奠定其家族基业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柳元景。此后,其家族人物皆能依附新朝,追逐功名,与世浮沉,以保持其家族之荣显。柳氏人物重视孝义,宗族意识不断强化。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其家族显支受到了高门士族社会文化习尚的影响,其门风迅速雅化。齐、梁之间,柳世隆及其子孙多擅长玄谈、文学、弹琴和棋艺等,皆具名士气质,家族亦为高门士族社会所接纳,成为新兴门第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张祖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9-43
孙惠芬小说涉及许多家族叙事元素,但与许多作家善于通过宏大叙事来创作家族小说不同,其小说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精心的故事设计,家族意识是通过稍显散淡的作品人物,尤其是以申家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人物描写而集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其小说迥异于当代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说。孙惠芬小说的家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而焦灼的进城心理、家族本位意识和倚重精神取向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教育研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燕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
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学的研究取向,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教育研究仍然亟待加强自觉的"文化意识",这就是,一方面依据文化、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作出方法论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关注文化的发展。当代哲学主题与方法论的转变要求教育研究重建自己的方法论,而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则需要教育研究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17.
李克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16
西樵既是“理学名山”,又是佛教重地,还是道教圣域,三教在此各得其所,各具风采。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地名。穿行书院、寺庙、道观之间,不仅可以领略西樵的宗教奇观,考察古朴的风情画卷.而且可以了解南粤名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姓名的文化——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5):53-56
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本身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本文透过文化的多棱镜,分析了姓名所承担的多种社会功能,即:代表个体群体;表明等级身分;规范婚姻秩序;弥补命运缺憾;指代特殊事物;体现社会评价;凝聚文明精华。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70-73
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广义、深义 3个层次。狭义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广义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深义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特征 ,是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最具特征的东西 ,它从深层决定着民族及其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0.
孙绿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12-15
在西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中,"姓、氏"体现着人的血缘关系与贵贱身份,即"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此制度在春秋、战国之后被新兴的地主封建主义制度所取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地混淆了姓、氏之别,既是尊重历史之变,更是对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否定。"名、字"(包括其他称谓)的使用则体现着人物的尊卑关系与作者的褒贬态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