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依然存在影响力小、活动吸引力弱、本土文化地位不稳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还应从加强自身建设、注重育人协同、创新工作载体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文化教学申,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却严重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内容,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在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建设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英语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景观,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场所,其育人过程说到底就是用其大学文化影响、教育大学生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大学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路三个方面阐述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这对新时期高校特别是办学史较短的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探讨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依据调查结果并综合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对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便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育人"被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校史中记载的一代代大师是大学精神的脊梁.该文以近年来上海高校大师剧建设为例,梳理探析在大学校史和文化育人之间实现有机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增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分析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新形势下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创设高品位和谐的育人环境;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化育人是大学的生命,文化传承是高等学府的职责与使命,高校图书馆承担了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注重文化建设,即优化藏书结构、搞好阅读环境设计、确定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使文化传承、文化育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探析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以培养人才为特征的育人文化,是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大学精神是高校提升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高校二级学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延伸,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院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学术文化、育人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和标识文化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搞好二级学院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弘扬大学精神,而且对于增强学院软实力、优化学院育人环境、传承学院文化传统、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彰显学院个性特色、塑造学院外部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育人是大学教育的应然诉求,其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规范、熏陶和激励等方面。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呈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办学趋向,行政化管理严重,偏离了大学应有的文化价值,使文化育人陷入困境。在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大学文化育人困境的自我诊治策略是坚持育人为本,倡导素质教育;重塑大学精神,克服功利主义;倡导文化自觉,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创新育人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科技体制的弊端、缺乏哲学思维的文化积淀、缺乏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知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有限科研经费的不科学投向等,是造成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形成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优化科研资金投向、扩大科技领域的开放、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优化科技队伍和民族创造心理等多方面采取系统对策.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显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国防R&D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都在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但与美国等国家依托自身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致力于发展压倒性优势的武装力量相比,中国的国防R&D投入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说都处于较低水平。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中国国防科研部门在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应加强信息沟通渠道建设、规范国防科研的投资管理等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国防工业是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国防工业的军民深度融合能对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发挥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科技创新协同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水平等的提升。为全面深入分析考察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对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状况,需要探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评价方法。为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功能,需要加强对军工单位和民口民营单位科技创新的统筹,推动国防工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健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相关支撑和支持政策,强化对国防民用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刻分裂,公共领域中的科学技术遭遇到的巨大困扰,妨碍着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亦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在现代科学批评的语境下,从两种文化的分裂谈起,指出知识生产和技术决策的民主化,是科技创新纵深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是这种深层创新的具体化的重要形式,是科技自身以及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本文分基本情况、发展态势、成绩分析、问题分析、相关建议五部分对江苏省民营科技发展的情况作了报告。本文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依仗科技领先和贴近市场,江苏省民营科技将在新世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革命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科学革命动摇了宗教的思想与信仰,技术革命造就的工业革命隔断了传统化的自然基础。现代科学重新建构了当代人的世界观,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成为社会化的重大主题,科技在现代化中的份量在加重,现代科技造就了后工业社会的化模式,科技增强了化的影响和力量。科技革命促进了大众化的兴起,为大众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经济条件,赋予了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强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既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又是完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设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各高校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试论江泽民科技创新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把它视为民族之魂.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是一完整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其中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科技政策的认识,明确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科教情况的差异,要求科技政策的具体实施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殊性。针对科技发展导致的民族文化危机,提出民族地区应通过适宜的科技政策来调控科技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至今,学术界在科技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从科技文化的内涵、科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战略、科技文化的当代反思、科技文化的生境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择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文化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