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切韵指南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分析工作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切韵指南》与《五音集韵》、特有的列字和特有的○、列字校订。笔者曾指出,《切韵指南》以及《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的入声韵兼配阴阳问题和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引人注目,也令人头痛,从这两个问题里,既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又可以看出语言学家(韵图的编撰者〕的审音水平。本文试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5.
江永是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死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他写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这部著作对清代以后研究古韵分部的人很有影响。他对等韵颇有研究,著有《音学辨微》和《四声切韵表》两书,前者是他分析等韵学理和其他音学问题的著作,对四声、平仄、字母、七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通常将《礼部韵略》《集韵》的差异,归于《集韵》定稿时的修改。考察《礼部韵略》《广韵》《集韵》三书各异的反切、小韵次序,可以发现,《礼部韵略》《集韵》的差异,有些是《集韵》定稿时所做的改动,有些则体现了《礼部韵略》成书后重加调整的成绩。稽考相关史实,推断《礼部韵略》与《集韵》各异的某些内容,可能主要是王洙和嘉祐年间修校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8.
《四声的话》系清咸丰年间梁借宝撰。梁氏号寒白退土,广东顺格人。书刊于光绪十六年间(公元1890年)。现有光绪十六年梁氏家塾刊本,古渡出版社1955年据以影印出版。《四声的话》是与作者另一著作《切的求豪》相辅而行的作品。为什么要另统一部叫《四声韵语》呢?梁氏自己解释说:“撰《切的求豪》一卷—…·它目有见而献疑日:《求豪》所举四声,固已备矣。推切语尚未标出,又每音止取一字,其同音者无从考证。窃虑始学犹有感焉,盗续撰诸?退士应日‘诺’。乃复作《四声韵谱》区以十六摄,各为一卷”。可见《四声韵谱)是《切韵求豪》的…  相似文献   

9.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写本《文海宝韵》保留有刻本缺失的序言和卷末题款残片。本文对这些残片拼合整理、翻译后作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了创制西夏文字的记录 ,充实了关于西夏文创制的内容 ,再一次确认西夏文字系元昊时期创制 ,了解到有关细节。还用西夏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西夏元昊称帝时间和加冕等重大史实。由年款和史实记录初步推定《文海宝韵》成书于天赐礼盛国庆年间 ,即 1 1世纪中期 ,属西夏前期 ,其编纂者是以罗瑞智忠为首的一批学者。参与此书编纂的有身居高位的官员 ,有通晓切韵的僧人和学者。序言对本书内容和特点记载表明西夏人对西夏语音科学的认识。从《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序分析了二书的关系 ,《五音切韵》将《文海宝韵》中的字纳入到韵图、韵表中 ,两书出于同一个朝代 ,有颇多重复的序言 ,内容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
《集韵》基本承袭了《广韵》小韵和反切,音系性质未变,仍属于《切韵》音系的基本范围.《集韵》对新增的字音,尽量地折合入《广韵》原有小韵中,否则以新增小韵的形式来体现.新增小韵又可分为新增填补音系空格、新增重出小韵、新增特殊小韵等三类.解读《集韵》音系应以小韵、反切及字音的全面比较为内容,归纳分析其异同,重视字音异读所反映的音类间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作为辅助佐证材料,对番文辞书《同音》丁种本、写本韵书《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799个重唇音字与汉语作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利用已有材料对佚失的番语重唇音平、上声字的音值进行构拟。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切韵》的性质、撰写目的和立韵原则《切韵》是一部重要的韵书,弄清楚了它的性质、撰写目的和立韵原则,对于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过程会大有裨益;反之,如果弄不清或弄错了,它就会成为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块大而且重的绊脚石,阻碍我们认清南北朝、隋、唐这个阶段的语音演变。《切韵》里有那么多的韵部,毫无疑问是有根据的。因为,如果那些韵部是杜撰的,就绝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诗人盲目追随而据之以为诗赋。事理当然如此。可是,如果认为《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却又于理难通。据学者们的多年研究,上古韵部总共不过三十一,即使把舒声韵部都分为平上去,  相似文献   

13.
从一九八二年起,至一九八四年底止的三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刊物上共发表关于辽、金及契丹、女真史方面的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契丹、女真、渤海和考古方面的论文和调查发掘报告等。专著达十种以上,打破了历史记录。其中辽史二种:《辽史稿》、《辽史简编》;金史二种:《金代经济史略》、《金史简编》;民族史二种:《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东北民族史略》;渤海史二种:《渤海简史》、《渤海国史稿》;文集一种:《辽史丛考》;译著一种:《金代女真研究》;资料汇编一种:《全辽文》;古籍整理二种:《归潜志》、《鸭江行部志注释》。下面仅就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成就较大的几个方面,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4.
<正> 近世罕见而富有革新精神的《合并字学集韵》(10卷,明顺天人徐孝编),堪称考察近代北音史,特别是普通话语音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1981年5月,我在北京图书馆特藏室得以观览;后来在《文史哲》(1984年第3期)的一篇文字里曾提及此书。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同行都曾关心,探问该书的细况及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关系。现就粗读所记,述要请教,并望更多同志检得原书再深作考论。《合并字学集韵》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下暂称《合韵》与《图经》),同出徐氏之手。作者尊重“世音”,敢于“不避疑论”,更革前代韵书、韵图的格局,实在难能可贵。而《四库全书总目》囿于偏见,竟谬评徐书不究“旧法”,“乖舛”“变乱”,致使如此重要的音学著述,儿乎湮没不传。就我所见,能识断这位“布衣”作者著作可贵的,前代未见载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  相似文献   

15.
四声新探     
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对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到佛经转读梵呗的启发而形成提出商榷,根据佛教《十诵律》以及印度佛教语言的史实认为汉语四声的自觉并非来源于佛教的直接影响;同时梳理了汉语四声声调发现的各历史阶段,在沈约四声论之前已有自觉的滥觞,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 (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声母研究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507-521),陆志韦《汉语的全浊声母是什么时候才送气的?》(同上:522-547),陆志韦《三四等与所谓“喻化”》(同上:477-506),于志培《中古禅母类变管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72-75),伍巍《中古全浊…  相似文献   

17.
《类篇》属于字书,具有实用性,要想了解其性质和用途等情况,首先应该弄清楚其编纂目的。将《类篇》与《集韵》、《玉篇》等韵书、字书相比较,通过它们在收字及收字排列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出《类篇》不是在《玉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是《集韵》的多音字典,其编撰是忠实于《集韵》的。对于《类篇》编纂目的的考察,也有助于推进《集韵》、《玉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华诗韵     
卢甲文 《中州学刊》2004,(3):99-104
编者按;我国向来享有诗国的美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诗是韵文,必须在诗中一定的位置上用韵.诗用了韵,可以增加诗的节奏感、音乐美等艺术效果.为了适应各个时代人们写诗的需要,历代官方或私人学者出版了不少韵书.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广韵》,金代的《平水韵》,元代的《中原音韵》,中华民国的《中华新韵》和《北京音系十三辙》,解放后,我们也出版了一些大同小异的韵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诗韵新编》和《现代诗韵》,严格说来,都不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卢甲文先生的《新华诗韵》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根据普通话韵文用韵的实际情况,他先把普通话的韵母分为14大韵,然后根据普通话的新平仄把14大韵又分为28中韵,再根据普通话的四声把14大韵细分为56小韵。分韵合理,简明实用,时代性强,是作者40年研究和10多年实践的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新韵书。为应急需,先以论文形式分两期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9.
《翻切简可篇》作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等韵学著作,是研究清代北方话的重要语言文献.是书为初学发蒙计,经清张燮承修订,几经磨难,三刊而后存于世.该书以"至简易读"为宗旨,在韵图的设计、编定及歌诀方面,远取《康熙字典》前《字母切韵要法》,依据时音,归并其三十六字母而得十九母,同时以其为参照,变摄为韵,合并删减韵首,确立并创制三十三韵首;近取《李氏音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粗细理论,进一步细化三十三韵首,因袭之中不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入声消变问题,在宋代反映比较突出。从《七音略》(1162年)把入声铎、药兼承阳、唐和豪、肴之后,就被看作是入声消变的开始。之后,《四声等于》、《切韵指掌图》、《起数诀》等宋代中晚期韵图,均以入声字兼与阴,阳声韵字相配,表明了此时的入声韵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