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自清末以来,迄今出土的西晋墓志(也叫“墓志碑”)有20多块。本文拟通过整理每块墓志,分析其共同的特征,从而考察西晋墓志的意义。西晋墓志的形状特征为碑形,可细分为(1)圭形。(2)圆首。(3)方首。与东汉的墓碑相比,西晋的墓志是置于墓室之内的,而墓碑则置于地面上。西晋的墓志一般高度为40~60厘米,最高的华芳的墓志为131厘米,与高度多为2米以上的汉碑相比,可称得上是小型的。从刻文方面看,北魏的墓志已定型化,具有题(题额、标题)和散文式的志(序)、韵文式的铭等一整套墓志铭的书写方式,而西晋的墓志却尚未  相似文献   

2.
西晋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西晋王朝是受到批判最凶的一个,许多史学著作都说它是一个腐败、反动的王朝。这种评价并不公允。西晋是短暂的,但它也如秦和隋一样,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西晋在太康元年(280)灭吴和统一全国以后,它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颁布了  相似文献   

3.
西晋时期,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作为加官时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其中特进、光禄大夫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官员的地位,往往是官员升迁中的重要步骤,而散骑常侍、侍中、给事中等作为加官一般是对官员的格外优宠,作为加官时,侍中优于散骑常侍,在官员官职变迁时,加官变化随本官的迁转而由散骑常侍变为侍中。  相似文献   

4.
西晋时期,国家对亡故官员实行丧葬赏赐。这种赏赐是丧礼的重要环节。西晋的丧葬赏赐,是有严格限定的。实际上这种赏赐是在一品至五品官员的范围内实行的。在一品、二品官员范围内实行固定的赏赐,而在三品至五品的官员范围内则实行不固定的赏赐。固定的丧葬赏赐,有基本固定的标准。不固定的丧葬赏赐,则具有随意性。西晋国家除了赏赐物品之外,还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赏赐葬地。西晋的葬地赏赐,是一种不固定的赏赐。  相似文献   

5.
西晋初期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游食商贩和富商大贾。一些达官贵人和皇家子弟都积极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从这些现象推测,西晋初期应该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6.
在简帛时代,诏书用简牍书写,自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以纸代简的革新过程,降至三国,始用纸诏;至西晋,纸诏通行,仅在小范围内仍用简牍。纸诏的通行,说明中国自西晋开始真正走出简帛时代,进入纸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国家的分裂状态,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西晋的统一,有不少历史经验,如注重内政,发展经济;未雨绸缪,为统一做好战前准备;审时度势,把握统一的时机;知己知彼,做好战争规划;战后安抚,稳定社会秩序等,都很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人格是审美文化的承担者,西晋文学家的人格,以一种“冲突”或“痛苦”的方式,承担着悲慨而厚重的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西晋文学的人格悲剧表现为三种类型:情悲言靡,文雅行鄙,才高势窘。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晋文学独特的文化——心理价值与哲学——美学内涵,正在这具有悲剧意味的心态矛盾、人格冲突中铸成。 一、缘情与缘题 文学家的人格是一种双重存在,既存在于日常生活,又存在于文学作品,可分别表述为“行为式存在”与“文本式存在”。陆机入洛求宦,一开始便卷入小集团的政治杀夺,故其人格的行为式存在并无多少审美价值可言;而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又有着“缘情”与“缘题”的矛盾,这一矛盾,既与陆机人格的双重存在有关,又与陆机的美学思想有关。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悲剧内涵,便生成于其诗歌创作的“缘情”与“缘题”之间。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西晋田制税制的主要文献关于西晋的田制和税制,现存的唐修“晋书”有二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边郡或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疋;远者或一丈。』第二个内容是占田制度与课田制度:『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二十六以上,为老少不事。』从这两条文献看来,户调式是从户课税的税制。而占田制与课田制,合着下文所记晋故事之所规定,则是从丁的田制。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1962,(3)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中世纪史教研组于3月27日举办了科学讨论会,宣读了郑佩鑫同志的《西晋占田制度的新探讨》和陈之安同志的《关于西晋占田制度的几点意见》两篇论文。参加讨论会的除本系一部分师生外,尚有郑州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院等外校来宾。与会者对西晋占田制度的实质及其作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西晋占田制的实质问题,基本上有两派不同的看法。一派(如郑佩鑫)认为占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剥削制度,其中虽然也有人民占田的规定,但这只是从法律上肯定人民业已占有土地的  相似文献   

11.
西晋中国游仙诗发展历史上比较沉寂的一个阶段,历来少人论及。然细究其思想与艺术内容,仍有一定的现实气息与新鲜特色的闪现。从西晋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西晋游仙诗的主旨进行考察,可知西晋游仙诗仙境人间化的特色与当时朝隐风气盛行的关系,及部分西晋游仙诗在列仙之趣背后的幽约情怀。  相似文献   

12.
<正>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生于地位卑微、世业儒学之家。父亲熹,字彦雍(《晋书·左思传》:“父雍”,误。今据解放前出土的《左棻墓志》补正),初任地方小吏,后于西晋初年任殿中侍御史。左思母亲早亡,其妹左芬也以文才著名。  相似文献   

13.
西晋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夏保连,刘文芳在中国封建社会,两晋时期上流社会的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加速了司马氏政权的灭亡,其流毒也给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晋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建立的...  相似文献   

14.
(一)反切产生以前,汉字的注音方法有譬况、读若、直音。这三种注音方法产生的次第如何?一般都认为是由譬况到读若再到直音。①李新魁先生在其《古音概说》中说:“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譬况’”。他给譬况下的定义是:“譬况是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某字的发音状况的”。这个定义代表了今天各种古汉语著作所给譬况的定义。这种说法有值得怀疑的地方,第一,至今所能见到的譬况注音的例子,都是汉代的例子,而汉字的注音。恐怕不止  相似文献   

15.
侯艳芳 《殷都学刊》2007,(3):148-151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春秋以前是单纬度的,即宗教之天。事实上,夏朝和商朝的天概念是宗教之天,但从周朝开始不再是单维的宗教之天,而是同时兼具了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这两种内涵。这给春秋以降各个思想家从不同侧面出发对天概念进行迥异的具体阐释奠定了思想基础。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有符合本初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4,(12):103-108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汉以前的史学史重新进行思考, 试图勾勒出它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上古史学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 一、前周阶段; 二、西周阶段; 三、春秋阶段;四、战国阶段。文章分别简述了各个阶段的演变和特点, 并对汉以前的史学“自春秋而兴, 至孔、左而极, 及战国而衰”的发展大势作出了论析。  相似文献   

17.
黄沙狱是晋武帝时设置的监狱 ,何时初置 ,对此有两种记载。一种说法是晋武帝太康五年 (2 84年 ) ,根据是《晋书》卷三《武帝纪》(太康五年 ) :“六月 ,初置黄沙狱。”《太平御览》卷六四三《刑法部》注引王隐《晋书》曰 :“太康五年夏六月 ,初置黄沙狱。”另一说法是泰始四年 (2 6 8年 ) ,根据是《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卷一二九《牢狱部汇考》记载 :武帝泰始四年初置黄沙狱。太康五年初置黄沙狱书上有两处明显记载 ,而认为泰始四年初置的只是依据《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 ,这个问题本无争议 ,但问题就在黄沙狱治书侍御史官员设置上…  相似文献   

18.
论西晋诗人的逆反式抒情胡大雷一、何谓“逆反式抒情”建安、正始时期的著名诗人,如三曹七子、嵇阮诸人,其诗歌抒发情感的诸层面与其个体生活的诸层面紧密相连,从其诗歌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的影子。此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概括建安时期诗人个体生活与社会境况及诗风...  相似文献   

19.
西晋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公认的繁荣时段之一,其成因研究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论者曾多有创获。本文认为:频繁的文学活动、热烈的文学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西晋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继魏而起,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促的大一统王朝。建立这个短促的大一统王朝的封建君主是晋武帝司马炎。他继承父祖余业,既适时地肇建了西晋王朝,实施了一些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又为这个统一王朝的倾覆准备了条件。可以这么说,司马炎在禅魏建晋以后,直至太康平吴以前,他还是一个勤于治政、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皇,唐太宗评其“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不为过奖之辞。但是太康以后,他“居治而忘危”,怠于政术,耽于酒色,信任佞臣,宠幸后党,日趋昏聩,从而为晋末的衰乱,埋下了祸根。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西晋王朝的迅速崩溃,与当时士族地主势力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得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本文略而不论。作者在这里要论述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居治而忘危”,宠信佞臣与后党,日趋昏聩所埋下的祸根。过去这方面的论述不多,我们这样作,目的在于对西晋短促的“国祚”作多角度、多视角的探索,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