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模糊本质的理解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因此,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语义模糊性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基本特征及其与别的语义学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历史的积淀,是多层次动态存在的符号系统.社会性、符号性决定了语言规律的模糊性.文章分析了理论语法中模糊性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模糊性是人类语言活性的表征,模糊性的研究是语法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属性.颜色词作为最典型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其模糊性不仅表现在概念上,而且渗透到了文化内涵之中,使颜色词包含了丰富的联想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汉泰语言对比,主要从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方面来分析颜色词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模糊语言学应运而生。从模糊语言的由来出发,试探地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定义,并列举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语言模糊性的表义功能作以说明,点明了当今众家研究语言模糊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在赋予公示语美学效果同时,也给公示语的翻译带来了挑战.从语音、语义、语用模糊入手,探讨了公示语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译者只有在准确把握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才能产生更加规范、标准的公示语.同时,作者针对公示语的模糊性提出了四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的存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从确切与模糊的对立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目的是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汉模糊语言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模糊性的认知根源及原型范畴理论界定下的模糊,主要探讨在认知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英汉模糊语言存在的差异,即:范畴体系差异、范畴结构差异、原型内涵差异及范畴的缺失;以期探究语言模糊的实质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其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文章从语言的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两方面分析了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义现象,指出应当承认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提高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语言模糊性的实质 ,分析了产生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源于客体 ,也源于主体 ,更在于主一客体相互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语言模糊现象大量存在于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之中.模糊语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本文拟从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交际的角度,讨论语言的模糊性在语篇、文学、修辞和美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固有特点.“模糊”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的是语义外延界限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滥用”或“误解”.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个:生理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语言符号本身的原因.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义的多义性、语用的多义性、语境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多义性.文学作品之所以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认知学对语义模糊性的研究经历了经典范畴观、家族相似性、理想化认知模式下的原型性,为人们分析和把握语义模糊性做出了贡献.但是,它们都是以语义成分分析、语义匹配和真值为基础,忽略了作为主体的人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情景对语义的作用.Fillmore的语义建构模式以不同主体和不同情景对语义建构的不同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畴建构的动态视角去重新审视语义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这一根本原因出发,采用层次论的方法对于语言模糊性在语言不同层次的体现进行考察,描述了模糊性在语言不同层次的体现,提出了“模糊性的层次呈现性递减及消解性递增”这一考察方案,探索了这些模糊现象的认知成因。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词义、语境因素、意图三个方面讨论了语言的模糊性.作者认为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义的选择项有显性或隐性;语境因素有言内项和言外项;意图具有单一性和多重性,直接性和间接性.  相似文献   

18.
译界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话题争辩已久.常态思维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不可翻译或语言间“不可通约性”的直接原因;“模糊性”还会限制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际,从而导致误译或歧义.然而,通过对“功能对等”、“可译性限度”、“语言模糊性思维”、“文化的兼容性”、“文化共相”以及“语言共相”的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正好是实现“等效”或“可译性”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都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运用之中,然而研究却起步较晚.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L.A.Zadeh)提出"模糊集"理论,诱发有关模糊问题的新学科,如模糊逻辑、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  相似文献   

20.
语言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其研究历来受到学界关注。以中西方学者的相关分析为研究背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认识论的新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来源和存在理据进行哲学剖析,发现模糊性与生俱来,与明确性共生共存,相互转化,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