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古希腊传统神话的典范,赫西俄德的《神谱》既传达了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诠释了古希腊人对生命起源与理想生活秩序的想象。《神谱》中“浑沌”作为宇宙万物得以诞生的自然起源,“宙斯”作为宇宙秩序得以成形的神圣起源,从浑沌到秩序,既是时空维度上的宇宙成型过程,也是精神维度上的个体成人之路。由此,文章提出《神谱》中起源的教化意义在于:以追问起源敞开教化的时空原点,并以重塑神圣起源为教化树立典范原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欧里庇得斯所创作的《美狄亚》中女主人公美狄亚的“母杀子”行为作出更深入而科学的解释,尝试运用病理心理学理论对美狄亚进行“临床诊断”;探讨美狄亚情感性精神障碍病的病因、病理、心理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复仇行为;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来阐述、探析美狄亚复仇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二人转的原型是远古圣婚仪式的“二神转”;“二神转”是先民创造万事万物的神圣“范式”;“二神转”的神圣“范式”包含了对创造万事万物规律即“道”的认识和理解;“道”的形而上的概括依据了“二神转”的文化模式;“二神转”文化模式是“道”的原型;现代二人转中仍然留有“道”的集体无意识记忆。  相似文献   

4.
葬礼是人生礼仪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乡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种表征,必然含藏着诸多规则,本文以葬礼中的“帮忙人”为切入点,通过论述他们在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间中的分工,来揭示男女两性的分工不同以及同性间的身份差异。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是一个伦理价值急剧转型的社会,其中“政治身份”又成为伦理价值转型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试图颠覆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政治“身份”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通过重建政治“身份”的途径,执著推进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对现代中国的结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的结构,成为其强化“阶级斗争”道德依据。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是解释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躬自厚”的一面,已被人们广为阐释。与“躬自厚”的一面相比,“责于人”的一面更能反映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在许多时候,“躬自厚”是各种身份的人为了能够“责于人”而作的准备;君臣民互相责以本分,是传统政治活动的基本样式;而古代社会诸多矛盾的生成及其解决办法,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责于人”的政治文化有关。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文化,对于合理解释古代中国治乱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神话《美狄亚》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女性美狄亚的悲剧形象。传统研究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寻“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却忽视了从心理学领域挖掘美狄亚复仇的深层原因。本文尝试从性别研究及心理分析的视角对该悲剧人物进行探索:美狄亚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把生活的希望及目的寄托在男人身上的荒谬及潜藏在人身上的一种生之本能的潜意识;当欲念受挫时,指向自身的死亡会转向为攻击他人的形式:神圣的爱情可能演变为罪恶,高贵的理性可能堕为杀戮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美狄亚,作为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彼得斯笔下的著名悲剧形象之一,在现代人的解读中,常常被冠上弃妇和复仇者等称谓,其报复丈夫手刃亲子的行为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哀叹,而跨越历史的长河,长篇小说《蜗居》则是在全新的“文明”社会里展现了更为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有为立锥之地奋斗的异乡人海萍,游走在现实和幻想中的情人海藻,还有死守妻位却终怒杀亲夫之子的宋太。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却都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晋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郭璞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是以占筮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在同时代的士人眼中,他的身份是“占卜家”;但就其政治思想而言,郭璞仍坚持汉儒之学,认为只有士人身份方是参与政治活动的正途,因而其自我定位仍为士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郭璞与其他士人对其身份认同的不一致性,而这种“士人”与“占卜家”身份认同的矛盾正是导致其悲剧的一生的根本原因。就时代与学术背景而言,郭璞身份认同的借位,也是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学术思想波动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生理身份和社会身份不同的“兼性人”。《捕蜂器》的主人公弗兰克成了一个被排斥的“他者”.他只有通过残害动物和谋杀来释放被“阉割”的痛苦。小说家班克斯对人性及社会黑暗洞察入微,小说通过对弗兰克性格变异以及人生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父权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现代人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生命教育的价值是指生命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生命教育到底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可能?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帮助人们实现生命与自然、与自我、与社会、与超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重塑生命与自然之真,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向往生命与超自然之圣,从而达到真、善、美、圣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美狄亚"作为"杀子复仇"的女人的代名词,是"为爱复仇"的一种符号,折射着西方文明的某种品格。而中国没有"美狄亚",这不是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美狄亚式的弃妇"或"美狄亚式的杀子",而是说没有"美狄亚式的因为爱情而杀子复仇"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弃妇叙事"与"杀子叙事"的断裂,反映出中国文化与古希腊神话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一种)迥异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指的是考察一个作家所受出生地、成长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因素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如何反映到作家所写文本结构和文字特色中。中西交汇的澳门对于林中英以及她的文本来说,不仅是生长的土壤、创造的环境,也是互文表达的存在。林中英将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地域文化身份放在人类地球村视野下进行审视,看到的是存在的独特性和价值的互补性,她所进行的女性主义写作.是其个体自我经验与人类经验互为指认、加深理解的文学文本实践。在El常生活书写中,女性生命体察领悟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人类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牛眼夫人是荷马史诗对女神赫拉最主要的描述词之一,作为农业时代的母神,赫拉最初的形象塑造与祈愿母牛丰产的仪式密切相关。古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α(alpha),来自闪米特的象形文字A——表现为一只向左倾斜的牛角。这一模拟牛角的象形字产生于远古图腾崇拜时代,那时造型艺术中的动物(尤其是母牛)往往是代表神圣的符号。随着文明史的推进,α的原型意象蕴含逐渐失传,女神的地位也屈居于男神之下。史诗世界里的赫拉虽然缺少A时代(animal/agriculture/alpha)女神的风姿,不过从她执掌婚姻的神格功能上看,依然透露着远古女神信仰时代的信息。解释赫拉神话发生的多元因素,阐明从独立的大女神到男神配偶和婚姻守护神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政治思想是伯林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反思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他就此所提出的“浪漫”意义上自由概念的袁现形式主要有:康德的“意志自由”;费希特的“同一自由”;弗·施莱格尔的“反讽”;作为浪漫主义继承者的存在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这种自由概念成为他后来所提出的“积极自由”概念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威尔士王子麦多克在长诗《麦多克》中的身份转换深深折射出诗人骚塞的帝国主义意识。麦多克从美洲大陆的陌生来客到部落首领,最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身份变化与其登陆美洲,占领攫取土地、采取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部落政策、继而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步伐相一致。借长诗中麦多克在美洲大陆身份转换的叙述,骚塞隐藏于"大同社会"构想背后的帝国优越意识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在占领土地、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居民的统治过程中渐次彰显。  相似文献   

17.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新小说》杂志中发表的《东欧女豪杰》、《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小说为中心,探讨了晚清小说中的奇理斯玛人物修辞。在对其神圣性、原创性、感召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奇理斯玛人物的作用在于从弥补传统的改良和颠覆传统的革命两方面重构了传统。此外,这些人物通过修辞的建构,显示出其召唤的内容。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借助奇理斯玛修辞想象了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玛丽·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与法国的混血儿.移民身份及幼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得她对地域身份格外敏感.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三位女性的生命轨迹游移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女性地理主义认为,女性与空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空间是女性经验和意识生发的场所,人的地域身份与生俱来,犹如女性从出生就注定了一般.《三》从表层来看,体现了女性对地域身份的困惑;深层考量,彰显的却是女性深层次的身份迷惘.在《三》中,恩迪亚耶以女性意识操控了作品中的地域空间,使地域空间成为女性的“心理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