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独立的人与自然关系论,中国历代思想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中。人、自然都是天人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从天人关系中来梳理。汉儒董仲舒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工具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可以为今天的生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偏爱于自然诗创作的诗人.通过他的自然诗,弗罗斯特展示了大自然的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与关注,并促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包括人类内部自然在内的地球生态平衡.所有这些都表明,弗罗斯特的自然诗是极具价值的生态文学,是闪耀着生态智慧光芒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偏爱于自然诗创作的诗人。通过他的自然诗,弗罗斯特展示了大自然的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与关注,并促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包括人类内部自然在内的地球生态平衡。所有这些都表明,弗罗斯特的自然诗是极具价值的生态文学,是闪耀着生态智慧光芒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追溯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和谐、分离对立到反思后的重新和解三个阶段,被誉为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生态寓言"的<古舟子咏>就是这一发展历程的写照.这部微缩的人与自然关系史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对人类违逆自然的一个教训.通过发掘诗中承载的历史,探寻<古舟子咏>中的生态意识,可以了解诗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科学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它重在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但马克思在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同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和解决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并没有引入“人的自然化”概念。“人的自然化”,在理论上没有根据,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相似文献   

9.
《阿尔卑斯山》是德国自然诗史上的里程碑,18世纪欧洲自然诗中的代表和典范,也是德语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然诗.诗作内容庞大,哲理深刻,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内涵:自然是一切的法则,非自然和反自然的认知和行为是人类痛苦的源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以自然为标准,融入自然,感受自然,才能使人获得幸福.大自然为人类做出了榜样,人类只有在自然的引导下,回归到内在的自我,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好传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处理好认识与实践、人与自然、自然与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具有哲学的、美学的、艺术的意义。本文着重谈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美学意义,兼及自然与创作的艺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史上,就儒道释三家与自然山水的亲和程度考稽,当以释家为深,道家次之,儒家又次之.自魏晋诗人"置心天人之际,抗身烟霞之间”始,到王维"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直到诉诸"才学”、"文字”、"议论”的苏轼止,其诗作之所以仍令千载以下的读者动心、动容,就在于其合乎"本心”"本体”的自然和传达、表现得自然.王维与自然的"同一”状态,与自然"打成一片”的圆融浑整,成为一种范本,追攀者认真的"炼饰”、"必须用力”的结果,是后期唐诗的日益人造化.苏轼的"用力”甚或"费力”,则从整体上转换了方式,其善喻、长于状物,亦成为回归自然的有效手段.因而苏诗之于王诗,是一种"诗心”的回归,一种自然性情的迂回归返,所谓"善学唐者莫过于宋”,也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诗歌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人称指示词在汉英诗歌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汉语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常常处于隐匿状态,而在英语诗歌中则表现得彰显.这种不同的隐显模式并不只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反映了汉英诗歌不同的美学追求与审美实践.该文旨在从诗歌美学观、诗歌解读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对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在诗歌阅读和翻译中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 ,中西方讽刺诗都出现了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抒情模式 ,也都拥有着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创作传统。西方讽刺诗大多采用直笔方式 ,鲜明辛辣 ,多是与讽刺对象对抗的恶意的讽刺 ,讽刺的程度较深 ,嘲人的较多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歌中常常隐去第一人称指示词,英语诗歌则不然。两者迥然不同的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比较了第一人称指示词所反映的汉英两种文化在宇宙观和人伦方面的差异,以期引起人们在跨文化欣赏和译介诗歌时充分重视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的隐显模式。  相似文献   

15.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盼嫁诗是表达未婚少女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之情的诗歌,《诗经》的《召南·摽有梅》为其开端.盼嫁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反映女子盼望出嫁的诗歌,反映妓女盼嫁从良的诗歌,以及有志之士用以抒发自身抱负的比体诗.盼嫁诗在中国传统诗歌是所占的比重并不多,但是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I TS 05标塔园路站~滨河路站区间隧道盾构施工,介绍在苏州富水粉砂地层中盾构综合施工技术。施工中,克服了富水砂层下盾构到达加固区水平长度不足的困难,使用了在加固区外再施工一圈止水帷幕桩的地基加固技术,该技术可以使三轴加固土体与止水帷幕桩组合形成一个范围更大的端头地基加固区域,并在盾构到达段掘进中合理使用管片壁后二次注浆和聚氨酯,成功地阻断微承压水在盾构到达时涌出的路径,从而解决了富水砂层下盾构到达施工的涌水、涌砂问题。通过使用,该技术保证了2台盾构安全成功接收,在富水粉砂地层具有适用性广、安全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劳承万教授《中国诗学道器论》以康德哲学和中国心性哲学为理论支点,从道与器的视角研究中国诗学,认为中国没有西方式的诗学概念,只有“诗之为教”与“诗之为经”、塑造人格并从属于政教与治道的实践型诗学,从而构建了自己的诗学体系,为中国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