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父、弑父的复杂症候,有的作品以恋父为主,有的又以弑父为主,或以审父为主.且恋中有审,弑中有恋.  相似文献   

4.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发现了春秋早期小邾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命父瓶铭文有"霝父"二字,系金文初见。对命父瓶铭文的释读可知,"霝父"为国族之名,"命父"是当时霝父国国君的字。"霝父"是太昊部族中崇拜雷电、雷雨的部族首领,他居住在一高处,后人称为"霝父丘"。此后,"霝父"成为地名、国族名。霝父国君的自作青铜瓶出现在小邾国墓地,体现了以霝父与小邾为代表的东周小国为谋求生存而进行联盟的外交策略,但霝父国与当时的霸主齐国相邻,却未依附于齐,因此最终被齐桓公所灭。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3,(5):48-51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种普遍现象,写一部鲁中南乡村断代史是他的创作主旨,而《向北》中的"父寻子"则否定了历史的确实性,否定了主体的行为价值。前者关注时代、社会,后者关注存在、历史;前者追求价值、意义,后者否定价值、意义;前者热,后者冷;前者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体,后者秉持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文化视域中。父性是权力的象征。然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父性的权威不断失落。和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现代性的步伐稍慢,父性的失落稍晚。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考察·父性仍呈现失落的趋势。中韩家庭剧中时父性进行艺术的表现,反映父性在当代生活中的失落。父亲形象在家庭剧中缺席·父亲成为生活的弱者和沉重的罪身,父亲被剥夺作为父亲的权利.在父子冲突中父性的权威逐渐失落。现实中父性的失落促使中国人回眸历史,寻找父性的记忆、关于激情和生命力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汉初大臣张良的故里进行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诸多工具书的"今安微亳县东南"说,肯定了"张良故里在今河南禹州".文章依据文献记载、地方史志资料和实地的勘察,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域,而是在韩国地域;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这样,文章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张良的故里是河南省禹州.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情与法处于统一状态。回归历史文本《论语》中的"直躬证父"章与《孟子》中的"窃父而逃"章,不仅可以清晰明辨情与法的关系,也可以消解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诘难,还思想本来面目。另外,反思儒家思想中的情法关系在现代法制社会中的境遇,并为现代社会提供解决情法冲突的方法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父亲在位由四个维度组成:孩子内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孩子父亲在位的其他影响;与父亲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念对父亲在位的影响。父亲在位理论模型由孩子心理父亲在位各维度的同心圆组成。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亲在位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和父子关系研究都有一定启示,父亲在位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孽子》以其同性恋题材和对父子关系的描写征服了读者,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思考.从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和重塑父亲的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在白先勇小说中的体现,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留学美国的背景对白先勇心中父亲形象的形成影响颇深.白先勇在反抗传统父亲专制的同时,也在寻找有同情心并具有引导作用的精神之父.《孽子》吸收了传统父亲形象,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塑造,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改塑,导致了小家庭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明显改变。因此,作为紧密配合现实生活变化的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也聚焦于父权与子辈力量的起伏消长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和冲击下终于失去了牢固的根基;二是子辈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确立显示出脱离父辈伦理观念的政治伦理的色彩;三是父子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被政治伦理观念直接规训。显示出十七年乡村伦理观念的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4.
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和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对5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亲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父亲在位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父亲影响的概念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和父亲的身体互动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坚韧特质;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父亲影响的概念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力量特质;父母关系和父亲参与的感知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乐观特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心理弹性的良好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它引起人类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思考。"父亲"的身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确立是和权力确立相随的。所以,父亲是强权的象征,是儿子的压迫者和制裁者。"父亲"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体现为父亲掌握着对儿子的生杀大权;儿子推翻父亲,但伴随儿子的将是永远忏悔和罪恶感。《俄狄浦斯王》中的"父亲"形象是隐蔽的,但他身上凝聚着人类对"父亲"原型的认识和思考,代表着"父亲"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通过父亲原型批评,再现"父亲"这一角色所体现的人类相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方龄贵先生是蒙元史研究的大家。2011年10月22日,先生逝去。本文通过先生长子方铁教授的口述,从点点滴滴中追忆了先生的人生经历、师承与学术交往、学问研究、对后辈的关心和教育等,是以纪念先生,并传承先生的学问与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北村小说<施洗的河>中的父子关系,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恋母弑父"情结,以及围绕父子关系所产生的道路和命运选择的重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子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张杨是以家庭题材、父子关系读解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第六代青年导演的代表.对张杨电影研究,评论界普遍认为其通过父子关系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实则"认同"只是现象,其实质是张杨以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多重文化视野,在展示多元文化景观下父与子关系丰富性、生动性的同时,反映了艺术家的深刻矛盾与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20.
邓宏顺的长篇小说《红魂灵》围绕肖山、肖跃进父子的矛盾冲突,从命运层面的爱情困境、父子之间的心灵鸿沟和时代层面的人格困境三个方面,展开了两种时代精神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极左政治时期对历史责任人灵魂的毒害和对历史当事人身心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