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金岳霖先生看来,林宰平“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读书人,是我惟一遇见的儒者。”在孤傲的梁漱溟先生限里,他是“衷心尊敬服膺的一位长者”,“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而在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胡适、钱穆等著名学者的传记或回忆录中也常常能见到与林宰平交往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以致世界思想史上,梁漱溟都是一位不得不浓墨重彩提及的人物之一。是梁漱溟创立了新孔学的思想体系,是梁漱溟对柏格森哲学赞赏有加,是梁漱溟提出了西洋、印度、中国“三路向”的文化观,是梁漱溟主张中国的“乡村建设”并实践“乡建教育”,是梁漱溟倡导建立“以伦理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生和中国问题而奋斗。前者本应在他清静无为的禅坐功夫中得偿所愿,但对后者的牵挂使他将人生志愿暂搁一旁,专心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事业。事一日不能成,则志一日不可续。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梁漱溟对人生的选择和对社会的思考与实践,并据此对他进行“志”与“事”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建设理论在梁漱溟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理论是将其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的途径。同时,在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中,梁漱溟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他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核心观念。并强调基于乡村建设的途径是培育中国人现代政治习惯,并建成现代国家的最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在一定意义上,使佛家的“无我为本”与儒家的“有本不穷”会通了起来,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如此,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界,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反,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序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梁漱溟没有限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急,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这不能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理论先驱。他毕生致力于儒家伦理的现代化工作并以弘扬儒家伦理文化为己任。他所建立的新孔学伦理思想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新儒家学者。本文试对梁漱演的伦理思想作些深入的论证分析。一、公开倡导新孔学,主张重建儒家伦理本位梁漱溟的新孔学伦理思想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形成的。面对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全盘性反传统的思想倾向的高涨,梁漱溟大惑不解,他抱着阐扬孔子思想,复兴儒家伦理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感跨进北大,决心替孔子学说争一席之地。梁漱溟批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一味提倡科…  相似文献   

9.
本卞 《社区》2012,(2):14-14
梁漱溟曾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所展现的东西文化观,是继“中体西用”模式后,中国人回应与容受西方文化之挑战所创造的最为圆融和形而上色彩最为浓厚的文化体系之一.他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样法,采用多元模式说,对西方文化给予了现实的肯定,但又作了终极性的拒斥.这一根本态度,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也成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试图重建堡垒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借助西方心理学观念,对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礼”、“乐”,做了独特的体认。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孔的理解以及阐述其思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孔子研究是其“整理国故”的一次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方法,胡适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其西化视域下的孔子研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梁漱溟的孔子研究基本上是回应胡适之论而起,但其结论往往针锋相对。梁漱溟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胡适的孔子观的批判,恰是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的研究或对乡村建设运动本身就事论事的研究层次,本力图把梁的乡村建设思想放在近代中国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中,侧重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首先详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乡村建设大意》,进而突出梁漱溟乡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项即“农民自觉”与“乡村组织”。在引入国家构建理论之后.本认为星火燎原式的“乡村组织”意在化育独立成熟而拥有自身公共空间的中国社会.而由知识分子引发的“农民自觉”便于提供一种足资构建现代国家利用的化形态,这亦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精义所在;并在末试图指出梁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姻缘的关系.梁漱溟接受了柏格森宇宙是“生命冲动”的创造的观点,形成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三量说的认识论模式;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文化观,广泛地接纳和溶贯了柏格森哲学,特别是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先生的文化生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台刊《中国文化月刊》总226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梁漱溟先生也认为,“在我的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通过对生命的深层本质———意欲的发掘,梁漱溟先生建立了他的生命(意欲)本体论,并由此立论去解决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解答文化生命的关系问题,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并为世界未来文化和人类未来生活找到了一个根本性的文化出路和人生态度———刚的态度。这一“刚”的生活态度,基本上体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基本精神和现实要…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先生从他所得到的佛家的意思去说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即就是现在所谓生物,叫做“相续”。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件东西,尽宇宙是一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曾告诉笔者,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他最佩服的,有两个:一个是马寅初,一个是梁漱溟。这两人都是古色古香的大丈夫:一样的刚正不阿,一样的敢作敢当。我这里用了“古色古香”一词,首先是指他俩的理想、情操、气节;其次是强调,他俩都出奇的长寿。众所周知,梁漱溟活了96岁,马寅初活到101岁。梁漱溟少时体弱多病,壮年又历经坎坷,据一则资料,他的长寿,完全得力于平和淡泊的精神和少吃多动的健身之道。关于饮食营养,本文撇开不谈,单说他精神上的那个“静”,和形体上的那个“动”。例儿之一:“文革”中,粱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人又被拉去游街,批斗。这不啻是剜心摘肝,侮宗辱祖。稍微想不开的,就会走上绝路。梁漱溟不。当造反派厌倦了他这只“死老虎”,把他关进一间小屋,停止纠缠,他么,既不呼天抢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撰《儒佛异同论》,继撰《东方学术概观》,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无凡夫的气度,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儿之二:梁漱溟以太极拳健身,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即使在那些被批斗的日子里,一旦获得短暂的喘息,哪怕是当着数十人、数百人的怒目,他也会立即拉开架势,专心致志地调经运脉、摄气炼神。马寅初呢?...  相似文献   

20.
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其早期文化观来看,梁漱溟根本不是反对西方文化,而是反对反东方文化;不是反对科学民主,而是始终肯定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代表农业宗法封建思想,而是认同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他对东方文化的看法,与其说是文化保守主义,不如说是文化多元主义;梁漱溟的思想不是站在“过去”而“反现代化”,乃是站在“未来”来“修正”资本主义。他的早期文化观既有对文化问题的深刻观照,又是浸润千年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维持文化自信的一种安顿,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经验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