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双宾和与格结构存在相互转换关系。这种相互转换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缺陷。进入双宾和与格结构的主动词包含复合语义和两种意象图示。一种语义或意象图示的受抑制,是导致两结构在结构推导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也能在句法层面求得解释并形成句式语义的差异。另外,传统生成语法对于两结构的描写不能反映这种认知语义差异,以VP-shell结构来描写与格结构而以层级化的V结构来描写双宾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两者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4.
借鉴处理“decide”和“believe”两类动词不对称的句法表现的方法,来处理与格结构中名词的格的来源问题。并且认为,双宾语结构是由与格结构转换得来的。在由与格结构转换为双宾语结构的过程中PP发生移位,移到从句的句首,为了不违反管辖理论,在移位过程中性质发生改变,结果把NP2凸显了出来。在双宾语的表层结构INFL又把从动词那里接来的格赋给了NP2。由此可以看出,动词并没有分别给其后的两个名词赋以不同类型的宾格。所以,语言中不存在“三元动词”。  相似文献   

5.
"以……为……"兼语结构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从语义、结构和变换形式三方面对这一结构做详细分析。"以……为……"兼语结构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兼语和"为"的宾语比较多样,但这只限于表认定意的兼语结构,表使令意的却很单一;由于兼语的移位和省略,"以……为……"形成了四种变换形式,其中"以为AB"和"以为B"是促使"以为"发展为复音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带宾的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V了VN"(如"点了点头")和V一VN、VVN、V着N、V了N、VN构成一组相关的结构。这个结构在动态、时态等方面形成一个兼容而错互的互补系统,在动宾选择方面因时量特点、动作频度、语义特征组成一个非均质系统。  相似文献   

7.
词汇化和述补结构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针对刘东升、潘志刚先生《论"附近"的词汇化》一文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认为:动词短语"附近"与先秦两汉的动宾结构"附近"没有联系,它来源于并列连用动词;从汉代到唐代,"附近"都是一个松散的组合,没有复合、凝固为述补结构;复合性处所名词"附近"并非来源于述补结构,而是由并列动词"附近"直...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中文作为SVO型语言与作为SOV型的日语都有着格系统,其中包括形态格与抽象格。中日语言的格形式主要是由格系统中的侧置词构成。通常来说,介词与格助词作为格标记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共性,其特征不仅颇具一般性且便于研究。因此,中日语言的格表达是语言学中尤其是对比语言学中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10.
V1着V2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1)进入V1、V2位置上的动词,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据此可以给V1、V2分类;(2)V1和V2语义互相配合,形成一些搭配类型;(3)V1着V2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结构,"动作-结果(目的)"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结构;(4)结构对V1、V2的语义有约束作用,结构一旦形成,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的选择与配合,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生成语法下的“中心语移位范式”及最新成果“动态反对称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处置句( SOV)和被动句( OSV)进行了分析。根据“动态反对称理论”,汉语中词序SVO和SOV是通过旋转立体树形图中的节点获得,二者同时存在,并无衍生关系。基于此,本文拓展了“中心语移位范式”,提出“补语移位范式”。本文认为补语亦遵循中心语依次移位原则,且被动句中的词序OSV,是补语上移至功能位置,置于主语之前的结果,由此较好地解释了被动句的句法成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动词进入"刚VO""V了O""刚V了O"三个结构的合格性以及表达的体意义,得出动词"点性"由强到弱的渐变连续统,认为"刚V了O"结构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动词本身既能单独与"刚"连用,也能与"了"连用;结构的体意义与动词与"了"连用时体意义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4.
根据"得"字性质的不同,《西游记》中的"V得O"结构将其分成三类:V得1O;V得2O;V得3O。文章分别从句法、语义、发展等角度对三类"V得O"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方面详尽描写了该结构在《西游记》中的整体面貌,一方面又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进行了简要对比,进而揭示出该结构与现代同类结构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民族语言——保安语已经濒危,保安人转用汉语.保安族转用的汉语方言有一系列SOV语言的特征,格标记是其中之一.保安族汉语方言中主要的格标记有宾格、与格的“阿/哈”,从格、止格的“搭/塔/塔拉/拉”,凭借格、偕同格的“拉”等.由于受汉语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格标记在使用中出现了代际变异,同时出现了后置格标记和普通话前置介词同现的框式混合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事件结构理论,工具事件是一个复杂事件,它包含两个次事件:一般动作事件和工具使用事件。工具宾语句是工具事件,进入工具宾语句的工具动词是蕴涵两个次事件的工具使用动词,工具宾语则是满足工具物性结构目的角色的名词。从工具定义、语义焦点及结合功能上来看,工具宾语句的语义结构是"[x DO(y)]BY[USEz]"。工具宾语句经历了主要谓词移位与轻动词"USE"合并的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N+O Construction)以其独特的句法表现形式、语用修辞功能以及较强的能产性等特征已然引起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动宾式复合词中词素的特征,我们可将该结构分为词素虚化型、作格交替型、外置移位型三类。该结构的形成体现为基于形态—句法互动界面的动词词素、名词词素与宾语成分之间的外置(extraction)、移位(movement)与融合(fusion)。移位的动因旨在核查双音投射(DSP)中功能性中心语所携带的不可解释的[+DS]特征。  相似文献   

19.
西安话中存在"V/A+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的不同发音具有辨义的作用。读本音时为动宾/偏正结构,结构松散,可加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应为短语;读轻声为"自感结构",结构具有凝固性,具有表示主观上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的功能,"人"类似于后缀,具有标记性,整个结构有词汇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格动力结构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源泉。根据人格动力结构的运行机制分析 ,思想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与其结构有关。因此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从实际出发 ,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