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民族化问题,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断地讨论。但是一些理论问题至今也似乎没有说清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内容,还是指形式?卽:一个作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个一向被认为是“最起码的常识”问题,却在文艺界众说纷纭。有的说,没有内容,哪来形式?文艺民族化首先是内容问题;有的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文艺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形式问题,有的强调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语言最能表达民族特色,文艺民族化的关键是语言问题:等等。大家都援例引证,各自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文艺社会学是80年代才受到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十多年来已经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如李泽厚的《美学的对象和范围》,吴慧、李平的《文艺社会学》;刘崇顺等人的《文艺社会学概说》、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滕守尧的《艺术社会学描述》、花建、于沛的《文艺社会学》等。从1988年以来,这门年轻的学科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专题的研究,如《小说社会学初探》(徐启华)、《电影社会学初探》  相似文献   

3.
学习雷锋精神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雷锋精神和雷锋精神有无当代价值,本文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雷锋精神实质上是共产主义新型社会关系在思想方面的体现,学习雷锋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内在要求,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文艺研究的得失和水准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文艺研究观念更新的一个契机。本文从社会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文艺作了深入透视: 社会文化心态是文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中介, 是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元合一的精神结构; 社会文化心态从思想倾向、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三方面对文艺创作发生制约作用, 并通过审美需求这个中介对文艺接受发生制约作用; 文艺以文艺思潮、文艺信仰、道德感化、审美情感四条精神杠杆影响、改造和构筑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列宁指出:“需要有中介(联系),这就是在应用因果关系时所涉及的问题”,“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关系的真理就是中介”。文艺社会学的本义不仅在于确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于寻找联结这两端的中介环节,分析这些中介环节的结构与功能,并借此进一步揭示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双向互动。文艺以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生产应重视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实际运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社会主义文艺产品具有商品性这里所说的商品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换关系,文艺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它除使用价值之外,也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肯定了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那么它就必然有个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例如作家创作出作品是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7.
文艺社会学是当代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文艺和社会联系,把文艺作品视为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判断,又把人们的文艺活动视为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交流过程,研究文艺活动内在机制和历史沿革。 各国学者曾采用许多方法来研究文艺社会学。早在1800年,法国斯达尔夫人就尝试用社会分析方法来研究作品,此外又出现了以特定方法为区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年评》看美国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态势周长城科学家们常常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研究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社会学家亦不例外。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特尔(Gittler,1957)、默顿(Merton,1959)、法瑞斯(Faris,1964)、巴特摩(B...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对我东方文化的渗透之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反资产阶级思潮的极端阶段的“革命”文艺作品却处处体现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印迹。是文艺发展中必然的异曲同工,还是无形影响?本文从对比东西方作品着手,从创作手法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尝试,本文拟从系统论角度,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抛砖引玉,谬误之处,渴望得到指正。 系统论是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研究任何一个对象的时候,始终把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作为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它要求以整体的、联系的观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文艺的生命。粉碎“四人帮”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批判了“四人帮”扼杀文艺真实性的罪行。为真实性恢复了名誉,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对真实性本身的看法上,却还存在不少分歧。直到现在,有些观点仍然是截然相反的。这个问题,当然只能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A:最近我们讨论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们可以测定医疗效果,医生给病人打针用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从而鉴别出或好或坏的治疗效果。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没有那么简单,它是通过艺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发展是符合客观历史规律的 ,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包容不占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原理 )、政治基础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一思想的形成 )、物质基础 (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齐备 )、社会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前途是向着社会占有的方向转化 )。这些基础决定了与非公有制经济同一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 ,只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是我们党的重要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文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借用社会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研究文艺,这是人类对文艺现象进行社会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们常说的文艺社会学。 文艺社会学涉及文艺与自然环境、种族特性、社会心理诸方面的关系,涉及文艺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等。作为一种思想,可以说它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是十九世纪以后的事。法国的斯太尔夫人、圣·佩甫等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尹文子》的名学思想作了全新的解读与探讨。认为《尹文子》所论名形关系与名事关系 ,揭示了我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 ,而它的“彼我”之说 ,则与莫里斯的评价指导和指谓指号颇有相类之处。《尹文子》还通过对一些个案实例的分析 ,强调了名实相应的原则 ,指出了“名”这种语词符号在人的交流过程中所显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鑫 《南方论刊》2006,(10):51-52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手机、掌上PDA、MP4等新一代移动产品的出现,广义的大众传媒进入到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符号书写时代,从符号学方向对广义的大众传媒时代进行解读,能在其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得到另一种不一样的惊喜。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炎 《文史哲》2001,1(6):36-44
我国文艺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有赖于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内部的合理分工。这其间,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三大学科不仅在内容上要实现互补,而且在方法上要实现分工。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学科分野,才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名异而实同、混沌而未分的研究模式,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10):129-137
"十七年文艺"鲜明的国家、政党组织特性,形成了文艺话语的一体化特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文艺创作不断想象和建构新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鼓与呼。文艺发展的组织化体现在文艺生产方式的体制化保障,文艺家的体制化,生产资料的国家控制和调配,由此实现了文化统制。作为新中国精神发展的主要形式,"十七年文艺"清晰地烙上了时代政治的印记,以诠释新政权的合法性,书写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意识形态教化的有效性,培养了一批文艺新人,塑造了系列新人形象,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学经典,巩固了党的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20.
以文艺之高尚而入商品之行列,果然令人尴尬。这和人们的不容讨论的一贯信仰相违逆。但是这信仰却起缘于人们对商品的由来已久的偏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无限更新。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如下事实:即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并加速生产力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分工及其扩大。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了一些在此之前的原始人类社会所不曾有过的矛盾。这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的实际生产能力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维持最起码的生存,而企图要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生活,因而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