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熟悉于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或分体合编上论下史以及各类专题讨论等方式结撰文学史的模式时,文学史的“空间”就会被那些“当代”所重视的“大家”所占据,变得越越来狭窄,其局限和盲点也就显而易见。与之相比,“通论”式的研究,更能揭示共时性规律,文学的“空间有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拓宽,可这么做又往往冲淡了“史”的特色。两难的境地,迫使文学史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求新。长期以来,诸多文学史的著作,在撰写体例和方式方法上都作过各种各样的尝试。研究者们往往在揭示文学现象的同时关注那些影响文学的背后因素,力图寻…  相似文献   

2.
唉,不美丽的女孩真是一种悲哀! 学校来了贵宾,不美丽的我想站在欢迎队伍前排的权利总是被无情地剥夺;班里搞春游,男孩子们纷纷为美丽的女孩背包,而不美的我只能呆在车尾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乖乖地抱着一大堆东西,备受冷落;美丽的女孩子发脾气别人会说“发发嗲”“撒撒娇”,可爱得很,而不美的我发脾气只会被嘲讽是“丑八怪作怪”……[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职场忠告     
如果我们用战场来形容现在的“职场”,应该不为过。对于那些刚刚跨入“职场”的新人们来说,最初的那段日子也许是不好过的,因为这些初涉“职场”的朋友们正面临着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以往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在我们的OFFICE里往往会被定性为“违规动作”。甚至一不小心,就在职场“栽”了不小的跟头。这里,我们摘选了一些前辈们遭遇的“惨痛经历”,希望他们的职场故事能给职场新人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论”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话题。他们认为情景交融是诗美的特质,从实的情景原质到虚的情景交融这一微妙过程的实现,主要受创作主体的心理规律支配,其明确的内在导向就是“情感流向”与“情感旨归”。根据古代诗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情景交融构成一个艺术系统,产生出无限的美感魅力。而这种审美观也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5.
体验自由——论美感的生命境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验自由——论美感的生命境界徐岱1时至今日,将美感视为生命的一种自由境界的观点,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对于像席勒的“事物的被我们称之为美的那种特性与自由在现象上是同一的”①;以及海德格尔的“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②等新老美学大师们的有关思想,人...  相似文献   

6.
当下“降薪”独具,裁员滚滚,究竟谁能成为升职新宠?不妨听听老板们告诉你不可不知道的职场秘密。老板这边 孙坚:目前,我们一个都没裁,我相信我们也希望能不裁员。但是我想作为企业来说,如果万不得已需要考虑裁员,那些眼高手低,只说不做的,特别是只会负面指责的员工将会在被裁之列。  相似文献   

7.
天鸟 《今日南国》2014,(4):58-58
在中国反腐败的战场上,可以说是捷报频传.当下“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皆落马.这种阵势不仅那些老谋深算的腐败分子没想到,老百姓没想到,就是那些极端狡猾的“老狐狸”也没想到.为什么会出现腐败分子集中落马的现象呢?这一切皆缘于腐败分子们的“五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中央的反腐败力度如此大.在党的十八大及此后的重要会议上,党中央对反腐败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制定了反腐败的策略与规划.这一切都是党中央下决心反腐败的信号,可那些腐败上了瘾的腐败分子就是看不到更是想不到.他们以为今天的反腐败只是说说狠话吓吓人,抓几个倒霉的腐败分子,一阵风也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到50年代末的台湾文学大街上走一走,必然会“发现一边尽是悬挂(往往拼错的)洋文招牌的委托行,另一边尽是悬挂(往往斑驳的)甲骨文招牌的古董店”。看到台湾文学在“委托行”和“古董店”之间的徘徊,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作家都不能不感到忧虑。可那些被西化之风刮得昏头转向的诗人们,只晓得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9.
宁愿没有车     
不会开车的时候特羡慕那些坐在车里风雨无忧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冬天穿吊带,夏天系围脖的女同胞们。咱也是有美的品位的、咱也是有空调办公室可坐的,为啥咱就非得一条牛仔裤贯穿四季呢?归结原因——它,它,穿成那样在路上不是不方便嘛。终于,终于咱也坐车里了,而且是在驾驶员的位置上,说实在的,看着那些穿高跟鞋等公车的女同胞们咱也暗自沾沾自喜过。只可惜这种优势心态很短命,不久,我便开始深深地深深地羡慕起那些不用为屁股下面的这几个轮子负责的人们来。  相似文献   

10.
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来,“美的规律”一直成为美学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由于马克思只是提出“美的规律”,并没有具体论述“美的规律”,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不少的推测和争论,至今无一种说法,获得大多数人公认。 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阐述“美的规律”是什么,但联系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所体现的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马克思是从总的原则上阐明了“美的规律”的。本文主要根据《手稿》的论述,谈谈对马克思“美的规律”说的一些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1.
提起“粉丝”、“追星”,人们眼前可能很快会浮现出小女生小男生挥舞荧光棒、高喊偶像名字的“疯狂”景氛事实上,那些身着西装革履、国家大事挂嘴边、一举一动似乎都无懈可击的世界政要们,也是“粉丝”,也会或低调或张扬地倾心于某个明星。  相似文献   

12.
开会瘾     
世界上能够令人上瘾的东西真不少,比如吸毒,上瘾以后,即使倾家荡产,去抢、去偷,也难以自我戒掉;比如香烟,吸上一段时间后就会成瘾,一天不喷云吐雾就会浑身乏力;酒也一样,有了瘾的酒鬼,一旦喝起酒来,不喝个烂醉如泥誓不罢休;扑克、麻将也能上瘾,君不见那些牌迷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拼杀于“牌坛”而置一切于不顾吗?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出人意料的是开会居然也能够成瘾,特别是那些居“高”临“下”带“长”字号的“演说家”,他们往往是会瘾侵入骨髓,几天不开会,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当他们讲起话来,云天雾地,口若悬河…  相似文献   

13.
施惠于人     
《阅读与作文》2008,(11):17-18
我母亲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我发自内心愿意帮助他人。她教会我如何关心那些被其他人忽视的人。她富有同情心。铁路离我家不到一英里。那些人们熟知的“乞丐”和“流浪汉”会在夏天的时候,敲响我们邻里的门,乞讨食物。他们常常被拒绝或者受到责骂。也有些人根本不理会敲门声。  相似文献   

14.
覃伟明 《新天地》2011,(5):37-38
化学美育就是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的、以及其他各种美的事物,把化学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也就是一种不仅让学生认识一个美的化学世界,并能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而且最终把“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自古以来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和欣赏恐怕并不只是单纯地对力量、技巧的崇拜和对运动规则的玩味,毋宁说这种对体育的赞赏更多的是一种对善和美的积极肯定。在今天,体育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和热爱,这种现象引起了人文学科研究者们的注意,美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渗透到体育学当中的。这种科际渗透的结果便是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体育美学。在传统的美学中,大多数的美学家们对“审美”、“美感”、“美的本质”、“美的起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是从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作为属人的规律,它应从这一分析的六个方面的整体中去认识,而不能归结为某一方面。从其语义和语境来分析,它都应译为“人还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而这样的翻译将会使我们的认识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这份材料在编辑部出现的本身就是一个绕有兴味的故事。今年年初,名不见经传的克拉西尔尼科夫的这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就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最早,文章的全文发表在极右组织“白色世界”的网站上,并允许其他网站摘用。使人感到惊讶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一个基本论题:“美国必定会在2010年进攻俄罗斯”,更主要的还是对我方“核盾”的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以及那些内部数字。这就造成了一种感觉:这样大肆向因特网分发消息,用科学术语说就是“抛出情报”,绝非偶然之举。我们也尝试同克拉西尔尼科夫进行过接触。他不反对进行任何的编辑删节,并同意减少一些战斗的激情。可有趣的是,当我们试图了解作者从事何种工作,多大年龄以及这些信息从何处获得时,所有的接触都突然中断。克拉西尔尼科夫再也没有出面联系过。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某种巧合,因为自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开始以后,就像接到某种命令一样,因特网上对他那篇曾经轰动一时的文章的转发和讨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另一方面,那些被邀参加各种电视频道“直播”的军事专家、退役将军乃至国防部的官方专家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看那些同样的推论(至少在图示公式上与克拉西尔尼科夫的数据极为相似)。然而,克拉西尔尼科夫本人的文章与那些近日来在电视和报刊上发表议论的人  相似文献   

18.
近体诗是我国璀璨文学宝库中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有一些是描写音乐的。诗人们调动各种表达手段来描绘那些久离我们的乐曲,使我们后人能够领略其艺术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修辞的角度,对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歌进行分析,并对其修辞效果进行说明。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并学习诗人们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还能够加深我们对这类诗歌的了解与欣赏。让我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我们研究美学中的“丑”或者叫做“丑”的美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考察文学艺术中的审丑现象,丰富和扩大美学范畴,使之不发生倾斜。新时期以来,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重视“丑”,正视“丑”、审“丑”,越来越进入了作家、艺术家们的视野,对“丑”发生了兴趣。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成绩是显赫的,其中歌颂真善美,创造美的文学是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审丑意识,注重审丑表现也是取得这一成就的贡献之一。这一贡献表现为:作家们的审丑表现,不仅是刻划了几个丑的典型,写了几件丑事、丑行,暴露了社会中的某些阴暗面,  相似文献   

20.
<正> 吴均的《与宋元恩书》,以和谐的音韵,流畅的语言,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的自然风光。文章结束时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作结,使人回味无穷,思绪万千。在对这两句话的解释上,许多书的注解上大多都是这样的:“比喻那些为功利极力向上爬的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也会忘掉追求名利之心,那些筹划政治的人,看到这大自然的美景,也会流连忘返。”我觉得这样解释颇欠妥切。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从字面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