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象李鸿章那样长期办理外交、签订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象他那样因办外交而深受时论的攻击和后人的贬斥.梁启超说:“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谤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不但关系到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也关系到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概略的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魏均 《人文杂志》2002,(2):139-143
在蒙昧初开的近代中国,启迪中国人心灵,使之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引路人,李鸿章自然位当其首.在中国晚清史上,李鸿章主政四十年,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四十年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本文拟就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引路作用,略作赘述.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合肥籍清廷要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揆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二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近日,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暨省历史学会等数家科研学术机构发起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在其桑梓之地安徽合肥召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李鸿章的家世及淮系集团的兴衰,和李鸿章的历史评价等问题,在经济、文化、军事和人物综合研究等史学领域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姚传德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0。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实现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一这一近代化目标,导致对李鸿章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一生有三十多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军队的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改革起过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谈四点意见,不当之处,请指正。“资取洋人长技”求自强的倡导者当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之后,“天朝”的神话破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4,17(5):88-9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对中国传统教育改革等活动和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史上,传教士李提摩太与晚清重臣李鸿章之间曾相从甚密,双方在赈灾、改革及处理教案等问题上均有交涉往来。在李提摩太看来,唯有与官方的合作才能取得传教的最佳效果;李鸿章亦相信,与外国人的亲善或许给改革带来契机。但耐人寻味的是,李提摩太在俗世事务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寻求官教合作的上层传教路线却未能如愿;李鸿章亦因签署太多丧权条约,其苦心经营的洋务改革终亦失败。李提摩太与李鸿章之交往折射了近代中国变革之路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是以海战为中心的中日军事大对抗,中国方面的枢纽人物自当首推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者。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分头设局办厂,制造船舰,催生“中国海军萌芽”①。70年代,李、沈同受光绪帝之命,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1879年冬.沈氏去世。从80年代初开始,“海军之规划逐专属于李鸿章,乃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②。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分之所以谋创水师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留美幼童仍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的考证表明,多数幼童回国后加入了中国海军序列.本文从幼童留美的时代背景、学习内容以及李鸿章个人决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去向的历史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海军科技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时期。在中朝日三国关系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这期间,他对日本的认识颇为复杂,其对日外交策略也有多面性。起初,在中日"修好"订约之时,李鸿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待中日关系,认为日本是调节中西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有联日制西的倾向。当日本出兵台湾,进而吞并琉球时,李鸿章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而逐步强盛的事实,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性,并认定日本终究为中国之患,中国只有变法自强才能图存。与此同时,李鸿章积极推动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乃至向西方列强开放,以实现其以西制日防俄的外交策略,希望借助美国以及西方列强抵制日本、俄国对朝鲜的侵略,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中朝宗藩关系,尤其是中国的国防安全。李鸿章是一个务实的外交家。他的对外思想与外交策略直接影响了清朝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19世纪80年代乃至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朝日三国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几乎参予了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所有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他的评价似乎早有定论: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笔者所提出的论题,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翻案文章,因为排外并不等于爱国,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典型政治代表,处在中西思潮大冲突大交汇的中心地位,各种错综复杂的中外矛盾和时代色彩必然要在他身上反映出来。历史的真象往往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线索的观察才能更加清晰。本篇试图通过近代教案这样一条历史线索,择取李鸿章在处理这类中外纠纷中的几个典型事例,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6.
因为电视剧《走向共和》连播的缘故,晚清人物李鸿章又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曾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做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共”“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与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在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述。本文着重从他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积极组织领导了晚清的制器,但始终不主张清廷自己制造轮船。1862年6月,李鸿章奉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命令,率军6500人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洋人联合围剿太…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外交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须和戎 ,内须自强”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 ,李鸿章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 ,把“自强”作为外交根本至计 ,把“和戎”作为实现自强的一种手段 ,这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 ,是近代外交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9.
王瑛 《云梦学刊》2006,27(1):59-61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对于日本在琉球的行为,李鸿章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琉球自主,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清朝对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但也反映出李鸿章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近代国家利益思想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他将国际公法同中国传统的“存祀主义”糅合在一起,试图以西方的理论来解决中国传统的宗藩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同意琉球自主,又体现了他主权观念的萌发,表现出新旧思想的杂糅。  相似文献   

20.
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督商办是清代华资民用企业的一种经营形式 ,系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由李鸿章倡导和推广 ,及至清末“新政”期间 ,又有张之洞极力推行。尽管同是“官督商办” ,李、张二人对之理解和操作却有明显差异。以往论者多有不分李、张而一并评价的倾向 ;也有一些学者虽意识到二人在“官督商办”方面的差别 ,但不曾有人展开过深入讨论。“官督商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为不致误用清末张之洞的“官督商办”来评价晚清洋务运动时李鸿章的“官督商办” ,很有必要就两者在“官督商办”上的异同进行比较。一、股本构成之异同李鸿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