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媒介变革中的文化转向与审美位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振城 《中州学刊》2005,(6):234-238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的媒介形态由印刷媒介转变为影像媒介,当代媒介形态的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转向.转向后的当代文化主要是一种"非线性文本"文化,它又是一种以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影像文化.文化的转型也带来了文化主体审美活动的嬗变,当代审美活动正发生着由美感超越的深度模式到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的位移.美感模式的位移为日益理性化的美学学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本性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体感性肆意泛滥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身体文化在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凸显,有着消费社会、大众传媒、后现代泛审美化和自我认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因素。纷繁的身体文化体现为一种时尚的身体美学。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体文化对视觉刺激与快感体验的追求,使文本叙事的深度被削平了,碎片化的身体随处可见。这使身体叙事的作品大都流于表面,缺乏内省,淡化了批判的力度。当下身体文化的多元表现已成既定事实,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梳理、理性引导和俗文化维度方面的超越,从而实现真正的身体审美,为人们提供一种“诗意地栖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潘孝泉 《学术探索》2012,(2):132-135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它们使小说突破传统语言的叙事模式,追求一种视觉化、动态化、模仿化的特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剧本化的倾向,小说尽力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展现人物.其次,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影像化诉求,小说创作追求语言描写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再次,当代小说叙事积极吸收了一些电影化的手法和技巧,作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小说色彩和声音的渲染.当代小说中的剧本化倾向、影像化诉求、电影化技巧,毫无疑问适应于当代文化转型、人们的思维变化这些事实,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视觉快感与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中州学刊》2005,(1):192-196
在视觉文化转向①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电影呈现出由以叙事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倾斜的趋势,观影的视觉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对于不同性别、种族、阶级、文化身份的观众来说,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引发了不同的观感,因此,观影的视觉快感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不同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多重的解读空间.当前中国电影还未能创造出真正本土化、多元化的视觉景观和快感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影像与叙事、影像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仍是中国电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矛盾.  相似文献   

6.
悬念与故事密不可分,对悬念的思考一直隐藏在各种虚构叙事艺术的研究之中,从与之有关的理论资源来看,包括以语言和身体为媒介的传统虚构叙事艺术样式(故事、戏剧、小说),对它们的虚构叙事行为及文本的研究发展出情节悬念、结构悬念、信息悬念、心理悬念、修辞悬念等观念;而在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视觉技术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中,悬念不仅细化了对虚构叙事行为的研究,而且在对"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之别中,在将电影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拓展了悬念的问题域,使之成为文化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柴冬冬 《南京社会科学》2023,(7):105-112+141
展示乡俗是当代中国短视频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表征了一种新的民俗文化叙事范式。乡俗是作为历史流传物置入到由短视频所构建的文化理解和阐释语境之中,进而发生意义生产与变更的。从可读的流传物到可看的流传物的转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征。这使乡俗成为了景观生产与视觉展演活动,并导向了一种以参与、体验、消费乡俗为内容的视觉场景和以观看乡村文化为本质的视觉生活形态的出场。乡村想象对受众日常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种想象活动的蔓延使乡村文化成为了视觉怀旧的领域,并孕育出了一种以乡愁为纽带的情感共同体。短视频文化与乡俗的耦合既推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与革新,也谱写了一种新的情感民族志,对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民族(乡民)生活世界变迁有积极意义。但短视频文化对乡俗的生产也要避免被资本、媒体等裹挟,维护其价值正义应当坚持乡俗的活态性文化定位,坚持诠释学关系与美学意识作为再生机制,坚持间性关系与伦理意识的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作为身心一元论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与世界理解为互相关联的情境,并将体验置于审美活动的中心,讲求感性的审美经验.文章引入了中国古代美学身心观这一视角作为阐释江南影像的理论框架,以期观照江南影像的当下创作与研究.在江南影像的空间建构层面,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儒道互补式的身心观的延续:一则它赋予了江南影像"以身为喻"的本体论的生命美学,使其找到了生动而鲜活的情感表达途径;二则为江南影像带来超越尘世与利害的浪漫精神,以构筑纯粹而自然的审美空间.在江南影像的叙事层面,作为诗性主体的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江南影像带来复杂微妙的内涵和更具生命力的审美风格.两性对话是江南影像叙事结构的根源,也是诸多二元关系的生命元话语,为江南影像带来虚实相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在视觉文化作为当前主流文化之一的背景下,电影改编是文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在当前改编电影的票房大片中,电影特效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既表征了视觉文化的个性特征,也折射了当前青少年观众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叙事是观众参与电影和意义建构的基础,缺乏生动叙事的电影将失去艺术的生命力。特效与叙事的有效组合既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也可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成为时代的宠儿,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奇观性必将取代叙事性。那么,电影的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影像奇观与叙事话语能否共融并存呢?来自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影像媒介追求超逼真性的质感和身临其境,其实质是一种触觉的视觉替代,可称为触觉性。这是感觉平衡机制的一种内在诉求,即,触觉的丧失要在视觉里得到某种弥补,从而达成新的平衡。时下汹涌的3D技术使得"视觉触摸"成为现实。但这种触觉性追求昭示着人们安然接受触觉远去的现实,同时也因为其物质性身体性而成为影像艺术的审美想象牢笼。  相似文献   

12.
论传播形态中的身体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群 《学术界》2005,(5):183-189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历史由三个阶段组成部落文化阶段;戈登堡阶段或个人阶段;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各个阶段的传播媒介的不同因而带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本文拟从“身体”这一媒介与这三个文化阶段的关系中,梳理出“身体叙事”的特征、功能、表现、发展、流变,特别是在电子影像时代作为媒介中的媒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撕裂了遮蔽在女性身体之上种种神秘的帷幕,透过对女性驯顺之躯、缄默之躯和死亡之躯的叙述,不仅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管制与形塑,而且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透射出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驯顺之躯的叙事,揭示了现实存在于两性之间复杂、隐蔽的权力关系,以及女性"内化他性"自觉接受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驯服",使身体呈现出"非我"的异化形态。女性缄默之躯的叙事,透过话语分析揭破男性话语霸权,以及女性在话语上被歧视与挤压而陷入"不能发音"的困境。女性死亡之躯的叙事,揭露了在"并非人间"的"此世""存在"中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戕害与精神的虐杀,揭示女性在无法救赎的死亡命运中对男权社会与文化执著、坚韧的隐性抗争。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曾胜 《兰州学刊》2008,(11):166-168
身体隐喻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近期中国电影制作中广为运用,使影片的叙事变得生动而复杂。主旋律影片通过身体的伤痛营造悲情来凝聚影片的情绪感召力,强化观众对其道德伦理言说的认同;商业片通过性与暴力的震惊式身体展示。迎合观众对’欲望影像的消费需求;文艺片则通过身体的异化来传达现代性时空压缩中的颓废体验。对身体隐喻的诠释成为解读影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与电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由许多代码(尤其是已经成为西方音乐结构的组成部分的和声代码)所产生的一些类叙事(quasi-narrative)属性,以及这些代码如何与商业电影中的各种视觉代码和叙事代码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给它们作注解)的问题。在音乐与叙事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语言叙事作品能够且确实是通过诸如重复表现某些母题的方式产生共时性。但是,一个视觉图像的重复表现却具有一种瞬间性质(instantaneity),而这是语言叙事作品中所不具备的。这种性质使它部分地摆脱了历时性叙事结构的束缚,从而允许它产生出更加纯粹的结构上的共时性。电影音乐中的母题,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瞬间性质,同时,还得益于音乐作为非再现艺术的身份,这种身份允许它像视觉图像一样,多少与历时性叙事结构保持一段距离。为了能简要地说明音乐叙事学与电影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两部相去甚远的电影的标题系列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7.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然到来,而长期以来各成气象的文化形象影响了三地之间的融通和发展。打通文化根脉,营造共通的文化空间,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消解隔膜与屏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众传播时代,影视艺术是蕴藉文化,构建形象,传播共识的主要媒介类型。“影视叙事综合体”以影视艺术为传播载体,通过叙事行为、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反应等影视叙事功能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空间,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进区域文化的融通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时代,电视节目成为最具大众性的叙事文本。"文学性"植入使电视节目叙事更具吸引力。对事件的情节化处理、对视角的多种转换、对悬念的适度设置,电视节目叙事全面运用文学叙事策略,从而挤占了传统叙事文学的存在与发展空间;同时电视节目叙事又用叙事视角的大众化、叙事结构的平面化、叙事内容的世俗化消解了文学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文学性泛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视觉化影像传播的发展导致了大众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并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领域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开始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