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是在研究《歧路灯》方面带有总结性的学术专著。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五次到李绿园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逐一考察。书中对李绿园的生平、《歧路灯》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给以全面论述,其中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对《歧路灯》的修辞艺术分析得尤为独到,开辟了《歧路灯》流布和研究史这一新领域,对《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比较公允和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李绿园所著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巨著。全书围绕主人公谭绍闻在父亲死后,由于母亲溺爱,被同辈浮浪子弟所诱,吃喝嫖赌,日趋没落,最后又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的整个过程,调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艺术典型。较之其它现实主义作品,它重要的、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能大量地运用民俗来状写环境、塑造人物、刻画形象。谭绍闻改恶从善全过程的形象塑造,无一不是在一幅幅活脱脱的风俗画的描写中进行的。这不仅是一个特色,而且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建华 《船山学刊》2009,(2):183-185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十八世纪的河南开封为背景。对清代中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习作了详细的描绘。本文试图通过《歧路灯》和清代其它小说中的“投词”、“家生子”等词语来考察、解读清代中叶的奴婢制度。  相似文献   

4.
李绿园的师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园的师道观,概括地说是:择师必慎,事师必敬,为师必严。他的教育小说《歧路灯》相当多的篇幅反映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被认为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歧路灯》描述的生活范围非常广泛,而其中有关戏曲的一些记载,则被认为是研究清初戏曲的珍贵史料。对此,不少人作过专门研究,但大多侧重于地方戏和戏剧团体的经营等方面,近读《歧路灯》,发现其庙戏以及其他与宗教演剧情况有关的材料亦非常丰富,且值得重视。 一、关于庙戏 庙戏是在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是一种带有祭祀娱神性质的宗教戏剧。《歧路灯》多次写到庙戏演出,如第四回:“王氏道:俺曲米街东头巫家,有个好闺女,他舅对我说,那遭山陕庙看戏,甬路西边一大片妇女,只显得巫家闺女人材出众,”第四十回:“即  相似文献   

6.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平顶山召开。会议从《歧路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教育思想与"教育小说"的类型定位、文化内涵、文艺美学、方言俚语、《歧路灯》的宣传与推广等角度对《歧路灯》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较高地评价了《歧路灯》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原作家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从创作思想、创作选题、人物形象诸多方面都表明了作者的文化担当精神。小说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小说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的创作选题显示了作者对社会未来的忧思;而小说中王氏的母亲形象所彰显的文化内涵,既是作者文化担当精神的人格折射,也是解读中原文化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9.
去年十二月间,我曾写过一篇《〈歧路灯〉初探》(发表在《安阳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谈了《歧路灯》的四个特点,前三个谈的是思想内容,第四点谈的是语言。这里,我想再就这部长篇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谈一些想法。 《歧路灯》的道学气味比较浓厚。这一点很明显,大家的意见也比较一致。我不打算在这方面多说什么,而是想着重从它的积极方面来谈谈这部长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自一九二七年北京朴社版问世以后,论者常常将它和同一时期写作的《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郭绍虞先生认为《歧路灯》是一部“有价值的伟著”,“单从他文艺方面作一估量的标准,则《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朱自清先生断言:“单论结构,不独《儒林外史》不能和本书相比。就是《红楼梦》,也还较逊一筹”。蓝翎同志在分析《歧路灯》不受人重视的原因时指出:“平心而论,  相似文献   

11.
李绿园小说创作的成就要高于其诗歌创作的成就,但在清代,其小说名却在其诗名之下。绿园诗歌有其独特的光彩和成就,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朴而弥文"、"大力盘礴"、"体验入微"三个方面。必须在重视对于《歧路灯》研究的同时重视对于绿园诗歌的研究,这样才有可能一睹绿园的"全人",一睹绿园创作的全貌,才有可能对绿园文学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中的助词﹃哩﹄高育花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略晚于《儒林外史》而又稍早于《红楼梦》,作者李绿园系河南宝丰人,全书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河南方言和汉语史的宝贵资料。本文拟对书中的助词“哩”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语...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部小说脱稿于乾隆年间,向以抄本流传。近代虽曾出过石印本和排印本,但或未经校勘,或只印了一部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栾星同志用了十年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校注了《歧路灯》,于一九八○年底由中州书画社出版。这部小说的出版,是挖掘、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可喜的成果,为我国古典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这部小说已经吸引了不少的读者,在学术界和文艺界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深入地研究这部小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 18世纪后期的《歧路灯》是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尽管作者主观上要维护封建道德信条 ,但在客观上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中可以看到商品经济对封建秩序的冲击 ,具体表现在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力冲击 ,对贵族命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杰 《兰州学刊》2010,(3):180-182
经典白话小说《歧路灯》在语言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使用了不少典雅蕴藉的文言词语。这也是校理《歧路灯》的一个难点。通行的栾星校注本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加以校核,考证“有余师”、“饱卿老拳”、“治县谱”、“寒唆”、“速化”等10个文言词语,对栾校本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6.
刘畅 《兰州学刊》2007,(1):143-145,46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阶段,长期以来,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名不见经传,虽为一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生成于《红楼梦》之前和《儒林外史》之后,但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竟几成为一大憾事.从传播与接受角度解析《歧路灯》,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7.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延年的新著《〈歧路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歧路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创获甚多,颇富学术和理论价值,有相当  相似文献   

18.
在《歧路灯》中含有大量的讽刺性描写,几乎占了《歧路灯》三分之一的篇幅,此种现象颇值得探究。然而时至今日,海内外却鲜有撰写专文、专著对此作系统而详细的研探。有鉴于此,笔者力图拾遗补缺,弥补此方面研究的缺憾。本文从表象和事实不和谐构成的反讽叙事、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滑稽与崇高的二重奏、喜剧形式下的悲剧意蕴等角度切入,探析《歧路灯》中讽刺性描写的美学意涵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自一九八○年整理出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州书画社和河南省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歧路灯》学术讨论会,九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洛阳举行。 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的六十多位代表出席了大会。出席会议的同志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该书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认识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广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是创作于清代康乾年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世情小说,对市井间赌博问题的严肃描写是其内容上的特色之一.《歧路灯》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市井之间赌博风气的炽盛,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危害,对赌场黑幕也多有揭露,从而暴露了盛世表象下的一种社会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