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志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志是一种专志 ,与山水祠庙志等同属于广义的方志。书院志的雏形为书院记 ,它定型于明 ,大行于清。书院志是研究书院史、哲学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在二百余年传衍发展过程中,书院讲学起到了基因性塑造作用,而徽州紫阳书院、问政书院和安庆敬敷书院等,则是桐城派在安徽从事书院教育的主要基地.两地人才的培养、文风的培育、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增多,与刘大槐、姚鼐等多年主讲这几座书院有密切关系.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桐城派的传承规律和清代安徽书院教育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近出版的《惜抱轩诗文集·前言》(以下简称《前言》说姚鼐“不关心国计民生”、“文章虽多.无一语涉及民间疾苦者”,作了批驳。指出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国计民生和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正是其内容特色;而掌握其旁敲侧击、正反对比、以实写虚、寓阳刚于阴柔等艺术手法,则有助於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姚鼐及其作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认识姚鼐及桐城派的两面性,给予姚鼐和桐城派以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4.
姚鼐其人其文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表现在六个方面:宣扬做"亲民之吏",有甘为"活民而得罪"的献身精神;赞扬"尽去苛征,商民喜之",歌颂商人"明智绝人";鼓吹"惟贤者为尊,其于男女一也"的平等思想;赞赏"绝意仕宦",提倡"士自从所好"、"自行其志"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张扬"自适己意"、"自发其思"的作家创作论;主张"与时俱进"、"与年日新"、"与世转移",不断图变求新。认识其民主性和进步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相似文献   

6.
书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分宋代、明代和清代三个部分,概述了肇庆古代书院从出现、发展到废止的过程和情况.  相似文献   

7.
坐落在古城保定的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晚清时期,张裕钊、吴汝纶曾先后担任院长,他们传播和发展桐城派古文,接收外国留学生,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书写了直隶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辑录史志文献 ,对五代十国时期 13所书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证评述。认为书院在这一时期有维系斯文于不坠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先后兴办书院40余所。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洪武至天顺年间的沉寂期,成化至万历年间的恢复和繁盛期,天启至崇祯年间的萧条期。明代抚州书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昌盛和学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 ,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 ,兴盛于宋代 ,到清末终止 ,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嘉道咸时期,书院讲学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但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书院制度腐败,师资水平严重下降,书院经济状况恶化,毁废严重.书院开始了全面衰败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3.
凡具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书院,因为其教学程度和学术水平高低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差异。一般来讲,自家族、乡村、县、州、府、省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塔层。州级书院是这个塔层中很重要的一环,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刘师培、章梫等撰汪宗沂传均记汪氏曾任敬敷书院山长,清代硃卷士人履历也载有汪氏主讲敬敷书院的信息,唯时间不够确切。结合史料可考知,汪氏辞幕返乡后,先后主讲碧阳书院(1887—1889)、紫阳书院(1890—1894)、中江书院(1895—1897),最后短暂掌教敬敷书院(1898—1900)。从汪氏返乡主讲书院时考查,先后任敬敷书院山长的有桂迓衡、崔国因、崔澄、赵曾重、黄体芳、余诚格等,可为考证汪宗沂主讲时间提供依据。后期于荫霖在书院山长外另聘学长,苏求庄、胡元吉、阮强等学长为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姚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深意于言外、寓工妙于自然、寓浓郁于平淡、寓神气于音节等五个方面。姚鼐之所以能创造出上述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在于其能自觉地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把握文学的特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能熟练地掌握和发挥汉字和汉语言的特长,注重对现实的"亲览"等。  相似文献   

16.
一向被视为一块蛮荒之地、化外之境的福建,到宋代出现理学巅峰——闽学,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而这种跳跃的却是之前福建儒学家们努力积淀的结果。本文通过唐五代时期福建各地书院的考察及其特征的论述,展示当时闽地儒学家们的风采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才力说是他古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姚鼐认为文人的才力是天生的,才力是成为优秀作家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作家只有把先天之才与广博的见识及后天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姚鼐将作家的才力分为阴柔之才和阳刚之才,他极力推崇的是阳刚之才,即雄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已出版多部文学史著作,其中只谈到姚鼐的文,均未涉及姚鼐的诗,甚至认为他的诗"可取者甚少"。文章认为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考究,就会发现姚鼐的诗"沉壮苍老",入"少陵之室",可取并非"甚少"。姚鼐诗清拔刚劲,精深萃美;不少诗篇感情诚挚,思想深沉;还有一些诗作与其文互补,拓宽了诗的境界。他的诗既得古人精意,亦有自己的独创,对近代诗歌创作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文学史著作不应该把姚鼐的诗排除在诗林之外。  相似文献   

19.
20.
创办于清代乾隆年间位于娄底老街的连璧书院,是老湘乡县的5大书院之一,为湘中地区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改办为高等小学堂以后,成为传播现代文化的中心和宣传进步思想的基地。从书院到高等小学堂,历经200余年,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