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谋被看作是西部电影的见证和代表,电影《归来》和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之间的细微差别,探讨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在张艺谋诸多的电影中隐含着伦理线索,说明他的多部影片试图探索和揭示心灵深处的隐秘内核,这既是他的心理内核,也是影片中某些主人公言行的基础.张艺谋以小见大,淡化了影片中更宏大的背景,通过伦理关系展示个人内心的期望,但没有提供一种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方法和前景,这就产生一种伦理如此,伦理何为的迷茫.  相似文献   

2.
从共鸣的视角看翁达杰的小说《遥望》,发现农场发生的暴力事件构成主要人物库珀、克莱尔和安娜生命中的创伤;他们三人将自己当下的生活和过去相连结以产生共鸣,并且分别作出忠于真理的拟像、背叛真理和忠于真理的伦理选择;他们的伦理选择和未来生活的走向体现出创伤事件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西部世界》中,仿生人在乐园中扮演着某种生活,仿佛拥有某种时间,但从人的角度看,这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生活和时间。当系统崩溃,仿生人开始觉醒,获得自我意识,这时,才可能开始真正的生活,拥有真正的时间。他们反抗人类暴政无疑占据了伦理的高位,但这一反抗性的伦理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从文本上看,科幻作品作为一种思想试验,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思考,而非答案。但它所包含的警示对于我们的时代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边缘化的印第安群体的生存境遇与美国社会的伦理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本土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在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揭露了美国"主流即正义"这一讽刺的伦理现状。主流边缘的伦理差异及主流白人群体的伦理倒退使得印第安人深受创伤、深陷伦理困境。从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群体只有通过对本土印第安文化的坚守才能实现伦理救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作家刘恒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塑造的 “瘿袋”曹杏花形象,因其复杂而深刻的意蕴备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从求存本能与乡村伦理冲突的角度重新审视曹杏花这一典型形象,对于深化新写实及刘恒创作的研究仍具相当价值与意义。由是观之,《狗日的粮食》描写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曹杏花在不断磨砺求存技能的过程中与乡村伦理之间爆发的全面冲突,其一方面呈现出曹杏花罕见的生命韧性与天才式的能干,另一方面则表现了曹杏花之存在对乡村生产组织、乡村宗亲伦理、传统家庭男女关系、人之为人的生存尊严底线等禁忌的成功冲击。在艰难时世,曹杏花的种种逾越行为在求存外衣遮掩下看似无可厚非;但当生存威胁解除后,一度被打破的所有乡村人伦秩序必然重建,曹杏花之死正是所有耻辱回潮之后的必然结果。曹杏花之死鉴照了一个时代的残酷与弱者人生的终极悲哀,《狗日的粮食》也指向了一个时代的堕落和这个时代对普通人、弱者生命的践踏。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伦理危机的出现给后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各种伦理问题。在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标杆,于是伦理身份渐渐迷失,人们会陷入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中,以移民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身份焦虑,以及叙述者通过自我建构、自我解构走出伦理困境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人需要经历一系列道德挑战与挣扎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以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伦理语境,追溯《纯真年代》中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情感成长历程。通过对阿切尔与埃伦七次约会的回顾,探析阿切尔在面临婚外爱情时是怎样以及为何最终做出回归家庭这一伦理选择的。阿切尔对其婚姻伦理身份的回归是惆怅的,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重建是悲情的,这是对老纽约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份惆怅的献祭。  相似文献   

9.
《悲悼》三部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力作。论文运用生态伦理的视角对贯穿全剧的意象"海岛"进行了分析,"海岛"上的岛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岛上没有亲情相伤,没有残酷的战争,实践着人类与自然等价的道德标准。这正是生态伦理所提倡的正常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圣经·新约》中审美表达的分析,指出了《新约》神学人性论下审美思维的特点,并提出了应重申基督教审美思维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认为《新约》并非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神学训诫没有美学,反而是隐含了丰富而连贯的人生论和伦理美学思想,并阐释了审美体验对生存的意义,指出《新约》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研究中引入"经济伦理"的概念,给鲁迅文化研究一个较为确定的分支点.鲁迅对当时中国的伦理判断,有许多是直接关涉经济的,这就为鲁迅的经济伦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能性.本文以《药》为例,说明了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初步所得.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族主义立场和思想的产物,苏雪林创作于抗战期间的历史小说集《蝉蜕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公正的评价。经过考察作者的思想背景和写作动机,可以发现《蝉蜕集》有着虽不明晰但十分明确的民族主义写作背景,从政治伦理视角进行片面解读,是有违抗战时期历史文学创作的实际的。明确了这个背景和基础,《蝉蜕集》才有可能得到符合历史与艺术标准的评价。《蝉蜕集》对于理解她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国家情怀是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甚至对于理解和考察抗战时右翼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态度和政治伦理取向,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强盗新娘》中处于伦理混乱与主体分裂状态下的三位主人公托妮、查丽丝和洛兹对自我形象和女性形象的探索构成了文本伦理主线。三人在探索中两次建构欲望模仿结构的情节为伦理线上的伦理结。在第一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遭遇破坏后,三人意识到她们力图模仿的传统女性美德已失效,也不再压抑分裂出的阴暗自我。在第二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中,三人与中介泽尼亚形成双重束缚关系,但她们通过伦理选择放弃暴力报复,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4.
侯朝宗与李香之间确实存在生死不渝的爱情关系,侯朝宗与李香两人相处交往时间的长短与侯李之间是否能够产生爱情没有必然联系。侯朝宗谦称自己与李香并无爱情关系,也来往不多。此绝不能作为侯朝宗与李香没有爱情关系或侯朝宗与李香没有来往的证据。《李姬传》是完全可以与《羊脂球》并列的伟大作品,侯朝宗是完全可以与莫泊桑并列的伟大作家,这是中国的骄傲。  相似文献   

15.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最后作品《新生》没有沿袭她以往作品的反种族隔离主题,而是讲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在后种族隔离时代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故事。该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当下南非人的生活,尤其是白人家庭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批评视角,分析《新生》在特殊的伦理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依存的三重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翻译伦理对诗歌翻译描写和翻译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翻译伦理的内敛性要求译者坚持“忠诚”法则,注重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美学特征,伦理的外倾向性表现为译者的个人意识和个人风格。沃森选译《诗经》既有外倾性伦理,又有内敛性伦理,两者之间虽有矛盾性,但在“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调和下,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和谐”伦理。沃译《诗经》所追求的伦理观和翻译策略为中国翻译家英译中国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的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这种低迷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德育主张,即“底线伦理”,为德育教育走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一些机构和学者正在尝试制定一份国际《水伦理宪章》,用来从伦理层面指导全球水使用行为,以实现人类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这份宪章的制定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相关机构和学者应该积极投身其中,将我国传统水伦理精华和当代水伦理,特别是河流伦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这份宪章的制定中去,为相关伦理原则的完善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研究表明,把"大学之道"解释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从而把三纲领和八条目系统化为这种原理的图式结构,这可以更好地探求《大学》文本的现代意义。此外,这种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的形而上概念基底,可以在《道德经》中解释出来的其本真内蕴着的"道德"及其精神那里得以确立。这种形而上的"道德"视域,可以很好地开启一种中国古典精神,以在目前紧迫的杂乱语境下,解蔽对我们有所属和有所瞩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加强基于概念的研究范式,真正在复兴意义上激活传统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