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关于《自题小像》《自题小像》究竟写于何时,意见分歧很大。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一下诗歌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志认为《自题小像》写于一九○一年,但我们只要把它和作者在这一年写的《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加以比较,就会看出两者和《自题小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很不相同。一九○一年作者还在南京学习,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也关心着国家大事,但同时还流露出“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惆怅苦闷的心情,对于国家大事、世界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他名著之一,全面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大同”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提到过这本书。《大同书》著作在何时,大同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理想,它的形成过程怎样?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结论。汤志钧同志认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到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定稿更迟。”并且还认为  相似文献   

3.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4.
《轻重》诸篇究作于战国或作于汉代?这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笔者为了评马非百先生的作于王莽时之说,写过《<管子·轻重>作于战国考》陈述个人见解(《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十年过去了,也读过不同见解几位很熟同志的论文,我感到对于作于汉代说等问题还有个人想法要进一步申述,情不自禁地写成此文.平心静气进行学术探讨,当有助于认识上的趋同.一、《轻重》汉代说的最早渊源  相似文献   

5.
王双启同志《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赏析》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系小杜名句。”(《唐诗鉴赏集》,人文丛刊,309页)这是对的。然而,他对这名句中“二月”的解释,却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的诗歌,同他的小说、杂文等都是他的重要作品,也是珍贵的文学遗产。但是,鲁迅诗歌在许多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实在有为鲁迅诗歌申辩几句的必要了。鲁迅的诗歌创作,开手最早,历时最长。从一九○○年二月写《别诸弟三首》起,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亥年残秋偶作》止,在三十六年间,就诗歌创作而言,鲁迅除写有散文诗集《野草》外,还写了自由体诗、民歌体诗、骚体诗和旧体诗等七十八首。这些诗篇,几乎全面地真实地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诗人的情志和他战斗的历程。这些诗篇,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自题小像》、《梦》、《爱之神》、《他》、《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好东西歌》、《湘灵歌》、《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亥年残秋偶作》和《自嘲》等著名的诗篇,不胫商走,流传甚广,脍炙人口,使读者灵府为之朗然。像人们传诵的《自嘲》一诗,是鲁迅诗歌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于1984年4月中旬在洛阳举行。讨论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展开了热烈的争鸣。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有关主题的新观点达七、八种之多。这一方面反映了《三国演义》研究的逐步活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部巨著内容的博大深厚。《三国演义》的主题,有的同志认为,应当通过深入的讨论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同志则认为,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命题来概括这样一部巨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也有同志主张不用“主题”这  相似文献   

8.
<正> 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是学术界争论较大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即使在阶级社会,也并非全部法律都带有阶级性。有一部分法律是很难说有什么阶级性的”。得结论说,有的法律是有阶级性的,有的法律则是有社会性而无阶级性的。(《法学杂志》1984年十期《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提到杨执中的客厅里有一副这样的笺纸联:“三间东倒四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何泽翰同志认为这副对联的来源有两处:一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提到张晴岚的自题门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一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载有鲁之裕的自题门联:“两  相似文献   

10.
《仁学》版本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迅速发展的,时代巨轮不断前进,一个人的思想也时有变化。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前所发表的论著,每每有增衍、改易之处。例如章炳麟在一八九九年发表《客帝论》,对清朝的腐朽统治表示不满,但仍与“尊清者游,饰苟且之心”;到了一九○○年,始作“匡谬”;一九○二年,重为“删革”,编为《訄书》“前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但是,一九一四年,章氏将《訄书》增删,更名《检论》时,却将这篇论文删除了。他的始撰、改订以至删削,反映其思想递变的迹象。又如康有为在一八八四年始编《人类公理》;一九○一——一九○二年间撰成《大同书》,他的“大同学说”,即跟随其思想变化而大相迳庭。再如唐才常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后,在他改订的论文中,也增列了“儒教真派,厄于刘歆”等命题。如果将这些论著,按照最早的刊本录出,而将后出各本校注,将有利于对各该人物思想的探索。可见,对于中国近代人的著作,特别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著作,探源比勘,有其必要。戊戌政变中的急进分子谭嗣同(1865-1898),只活了三十四岁,没有章炳麟、康有为那么经历长、变化多,但他的代表作品——《仁学》,生前没有出版。假使我们今天根据不够原始的版本,非特增加句读推敲的困难,抑且涉及文义的窥测和谭氏思想的钩稽。因此,溯源探赜,使之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将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四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叶圣陶先生的《作文论》。这是作者初露锋芒,为复兴汉语文章学作出第一个重大贡献,也是作者驰骋文坛,成长为现代文章家的第一座里程碑。《作文论》被列为百科小丛书第四十八种,并于一九二四年五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二月三版,一九三四年七月四版,在现代文章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注释“风雨如磐闇故园”句云:“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按,查《全唐诗》第十二册所收齐已诗,并无《侠客行》之题,亦不见有“黄昏”之句。又查同书同册所收贯休诗,断句部分正有“黄昏风雨黑如  相似文献   

13.
一 当年邓拓同志的杂文集《燕山夜话》第一集出版时,我写了一篇短文《少少许胜多多许——漫谈<燕山夜话>》,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二月廿八日《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对这部书给予肯定的评价,向读者作了推荐。 这是一部受到群众欢迎的好书。邓拓同  相似文献   

14.
孙占国同志长期从事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 ,理论造诣很深。最近出版的《思想的魅力》一书 ,收进了他在新时期以来发表的论文 5 0篇 ,分为《观念篇》、《理论篇》和《文化篇》三部分 ,4 2万多字。这是他从事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 ,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诸多领域。选文中有他在全国哲学学科有过争议的论文 ,如《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也有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论文 ,如《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严肃文艺》。文章中有的阐释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有的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术问题 ;也有的对党…  相似文献   

15.
论王勃     
一、关于王勃的生卒年问题王勃的生年,史无明确可靠的记载。近人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生于647年(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有的作648年(郑振铎:《中国文学年表》),有的作649年(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这些说法,也各有一定根据。据《旧唐书》王勃传:“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依此推算,应生于贞观二十二年,即648年。主张生于649年的,是  相似文献   

16.
《自题小像》是鲁迅在青年时期为旧民主主义献身的誓辞。鲁迅自己也很喜爱这首诗,到了他五十一岁时,鲁迅在白色恐怖的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重写这一首诗,那就可能成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献身的誓辞了。因此,对于这一首杰出的诗篇,是值得大家进行讨论研究的。对这首诗,存在着一些争论的问题,这里不妨提出来谈谈。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象》诗的注释有一个明显失误,它这样解释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出处:“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这处误作‘齐巳’为‘齐己’姑且不论,尤为严重的失误是;这句诗原非齐巳所作、齐巳亦无题为‘侠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毛泽东同志《七律·吊罗荣恒同志》一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报刊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指为长征过草地,有的指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的指为以飞将军喻罗荣恒同志,也有的指为整个民主革命战争过程……不但众说纷纭,令人不知所以,而且都是只从字面上去猜测,只说出其然,末能说出所以然。查这一诗句是有出处的。清人吴景旭所编的《历代诗话》《为僧》一则中引《刘氏杂志》说:黄巢起义失败,脱身逃往洛阳,改名换姓,入一寺庙中做和尚。曾自绘画象并在旁题诗。诗云: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1961年3月23 日《人民日报》刊出了冯其庸同志《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论》一文,今年第一期《文史哲》双月刊中间简弼、刘开渠两同志对此文作了许多补充。他们引的资料非常丰富,可是都遗漏了一项对夷齐的最正确的评论,那就是黄宗義的《原君》。《原君》说:“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客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了“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先是说,认识论的研究必须遵循和贯彻主体性原则;尔后,又把它扩展为整个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到现在为止,主张这一原则中的大多数同志,并未给这一原则以明确的含义。陈志良同志的意见则比较明确。他在《哲学动态》上,先后发表了两篇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1988年第3期上的《释主体性原则》(下面引用时简称《释》文);另一篇是1991年第2期上的《再释主体性原则》(下面简称《再释》)。这两篇文章对主体性原则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对他的观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来商榷,并向哲学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