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尝试从地缘性因素解读汉赋的兴起。西汉政权是楚人建立的,楚地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在西汉得到很大程度的沿袭和发展。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地文化传统。楚籍统治集团的偏爱与倡导进一步促进了汉赋的兴起与繁荣。汉赋以深深的楚地烙印为特色,在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相似文献
2.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4.
李慧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111-115
目前学界对楚辞汉赋之间源流关系的探讨多以汉代骚体赋为主体,重点剖析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而细究汉赋全貌可知,楚辞对汉赋的影响不仅止于骚体赋。以体式为介观察屈原楚辞与汉赋,可发现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和骚散相间体赋,就骚体赋而言,《楚辞章句》所录与《楚辞章句》外的骚体赋句式也有不同。《章句》所录骚体赋句式对屈骚中的齐言句式过于依赖而显得拘谨;其它骚体赋对届骚中的杂言句式与齐言句式都有继承,且齐言句式比例逐渐加重;而汉赋对屈骚句式与先秦散文句式的兼收并蓄促成了汉代骚散相间体赋的繁盛。 相似文献
5.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它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自觉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注重文学的形式美,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48-149
古典舞身韵发展到今日,已经衍生为中国当代舞蹈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实体,在传承中富有研究价值、彰显民族个性的审美特征。今天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认真体察、把握并发展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完全有必要的。古代文化起源诗乐舞纷繁的楚和具有高度文明的汉两个时代,剖析楚辞和汉赋文化作为起点,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舞身韵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利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7.
李艳洁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
汉代为神话传说传播的黄金时代,汉赋以大量的神话传说为创作素材,大胆地役使神人、驾御神物,极大地扩展了神人、神物的范围,提高了人的地位,使其中的神话传说体现出鲜明的外向征服的特征,表现出汉人征服欲望的扩张和征服能力的增强。究其原因,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对外扩张的武功征伐以及对楚辞神话气息的继承与模拟等是汉赋中神话传说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汉赋艺术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汉代赋家成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多假使之词、缀为俪语自铸新词、夸饰、艳词动魂识,体现了艺术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庞天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82-88
赋是汉代文坛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这一时期的历史:汉赋创作所经历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审视这一时期国势兴衰提供了新的角度;汉赋虽非汉代现实的确切记载,且存在铺陈过度、夸张失实的问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汉赋展现出两汉宫殿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反映出两汉音乐与舞蹈的某些情况;汉赋为考察两汉的社会思潮与哲学思想,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史学思想,分析汉代学者文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了某些材料.汉赋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鲁维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8-89
司马迁、扬雄、王充以来,评论家们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对汉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判上.而汉赋劝百讽一格局的形成也有着多方面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41-47
从宏观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近现代文学共同的文化冲突的题材和主题,使黑非洲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学在纷繁复杂中呈现了内在的统一,在多样性中呈现出了共通性,即所谓"黑人特性",并由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独立的黑非洲区域文学。对黑非洲区域文学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概括,是宏观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陕西作家深受其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陕北文学以路遥为代表,深受生存文化影响,形成了宏阔大气、粗犷奔放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以陈忠实为代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含蓄蕴藉、内敛深沉的创作风格;陕南文学以贾平凹为代表,深受秦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形成了或质朴厚重、或自然朴素、或神秘鬼魅、或虚无缥缈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陈龙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本文认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是楚艺术的重要形式特征。就线条类型而言,有平面展开的线和立体构成的线。前者主要以漆画、丝绸图案和帛画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各种雕刻(青铜雕刻、木雕和角雕等)艺术样式上。形成楚艺术线性特征的文化基因在于:楚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尚巫好祀的风俗;楚人的民族性格;老、庄“道”学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线性造型是楚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体现,它确立了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传统和主要艺术语言,并作为一种民族特色与西方绘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儒林地名景观由儒林乡、儒林路、儒林街区、儒林书院等多个以“儒林”为专名的区域构成。儒林地名景观来源于地域文化,凝聚了九江崇文重教的地域文化精神。儒林地名景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居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了传承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保护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地名,不仅功在当下,而且造福千秋。 相似文献
15.
论欧、美、非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欧、美、非三洲的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与全球性国际人权保护制度相比,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更具可行性。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在人权保护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人权的国际保护有重大启迪作用。尤其是个人申诉制度,对人权的国际保护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完善了国际人权的权利主体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看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观——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85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突出。资源型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和产业类型,其特点是投入少、风险低、回报快,并且同旅游业形成相互带动的关系,比较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热衷于打造人工文化景观和文化复制物的做法,满足人们廉价的审美需要,而对真实形态的文化资源利用重视不够,体现出较强的政绩色彩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我国应走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聚集和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文明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费投入等手段,充分发挥其职能,是21世纪高校自身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8.
石玲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在梳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数据整合、信息整合、知识整合策略,给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文化遗产数据融合方法、基于信息门户的区域文化遗产信息整合方法、基于本体的区域文化遗产知识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德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1-85
唐五代时期的湖南文学集中体现了古代地域文学的二重性:既由于区域的封闭性而使自身带有突出的地域性,也因交通的开启而得以与主流文学时时保持着共通性。研究此种二重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代地域文学的形成历程及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