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中“绘事后素”一语,自古以来就被一些学者阐释为孔子的绘画美学观点。对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注释,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诸如: 汉末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49页)古代学者,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3.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4.
“绘事后素”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和“达于素”两种,从商周时期衣帛彩绘的实际过程出发,认为将“绘事后素”释为绘事“达于素”,更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切合当时的织绣工艺的实际,从训诂上讲,这一解释也不违背先秦时期“后”字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5.
做人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做人。并不是每个人从娘胎里出生就能成为人的.是要学做人的。《三字经》曰,学做人,读孔孟。那么圣贤是如何教导人们学做人的呢?子路问孔子何谓“成人”,孔子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孔子又补充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可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提出来,并要求全社会遵循的啊!  相似文献   

6.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5处关于樊须(字子迟,也称樊迟)的记载,内容如下:第1则,《雍也》第22章:攀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则,《颜渊》第21章:攀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相似文献   

8.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9.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销其糟而咦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今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全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已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相似文献   

10.
快乐的哲学     
余东海 《社区》2014,(23):58-5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著名画论家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首次从理论上涉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结构问题。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结构布局愈来愈为画论家重视,以至清代画论家邹一桂说:“愚谓即以六法,亦当以经营为第一。”(《小山画谱》)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绘画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这同西方不一样,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没有笔墨上不去。唐著名画论家张彦远(河东永济人,咸通年间任舒州刺史,著历代名画记)论笔墨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真宗时著名画论家郭着虚(著有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说,“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何谓气韵生动?后人解释,就是壮气、神气、生气。而“画之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语)。总之,“有笔有墨”,乃评画第一标准。一幅画有无感人的力度,主要在笔墨。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画论中都有大量的论述。老子的“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计白当黑”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相似文献   

16.
原文: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的艺术主张谈起,论述了艺术心境的特征,并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不充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理"(理性、理论、思想)先"文"(文学、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模式,这破坏了作家艺术感觉的纯正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绘事后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宋代开始,一些绘画评鉴大师为了集画论之大成,多把前人画论抄掇一遍,然后再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最具代表的是韩拙的《山水纯全集》。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此书“抄袭”之处较多,并随意修改原著,态度很不端正,学术价值较低。然而,韩拙虽然“抄袭”很多,但有些思想却是对前人画论的再发展,意义重大。韩拙在郭若虚“三病”基础上“召匡”病的提出,在王维“意在笔先”思想下的“预想目前”、“笔法推之”观点,以及对荆浩“四势”、“六要”的新解和新“三远”的阐发,都是他有意对前人理论的思考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董季棠教授指出,“学”字有二解:一、诵书。二、学为人。董教授认为,《论语》之言学,诵书、学为人皆有之,然以学为人之意为多,故二解皆可,而以第二解为长。钱穆先生将它解为“诵习”。杨伯峻先生将它解为“学”。我认为上面的解释都有些不确切。我们知道,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杨先生的解释能将这些内容都概括进去,看起来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联系下文的“时习之”,不难看出,“学”指的是学习内容,不包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