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采用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表达了人世无常、生命飘忽的佛学主题.其主人公钱夫人的生命体验中交织着欲望与灵魂的剧烈矛盾,但是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并非白先勇小说主人公灵肉的二元对立,而是彼此交融表现为一种身体美学形态.这一形态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涵:身体表达灵肉的冲突,身体表征文化的怀旧,身体集聚认同的断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惊梦》曲词为研究范本,探讨昆曲曲律与英诗格律之相通性。尽管昆曲曲词与英诗之语言载体迥异,但其艺术表现力之共性则为可译。昆曲曲词翻译原则在于昆曲曲词原文与译文实现“交际性对等”。该原则在《惊梦》部分曲词自译版本中得以体现与检验。  相似文献   

3.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第十出《惊梦》,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4.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且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昆曲对《游园惊梦》的创作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对小说创作技法方面的渗透;二是昆曲作为小说潜在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三是作家通过昆曲与小说创作的结合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昆曲式微的失落。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研究昆曲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撤离到台湾的大陆人的失根的彷徨以及历史的沧桑感,回忆便成了其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本文以《游园惊梦》为例,从叙事学的角度考察了其小说美学的艺术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近些年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瞩目,一方面的原因是其作品反映的题材是别的作家不曾触及或极少触及的,他的作品大多展现的是撤离到台湾的大陆人那种失根的无奈,表现出一种人世沧桑的苍凉感;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与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游园惊梦》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贤妇的颂歌,成为一部理学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没有列入《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之内,不少人为它叫屈。王骥德《曲律》(1610)已经说不清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一个来源久远而被公认的说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南词叙录》称《琵琶记》的前身《赵贞女蔡二郎》为“戏文之首”,但《琵琶  相似文献   

9.
《琵琶记》是中国戏剧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其优美的曲辞,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强烈的道德色彩赢得了批评家的称誉和民众的喜爱。作为早期的传奇作品之一(被一些研究者视为最早的作品),《琵琶记》成了后世剧作家的楷模,极大地影响了传奇风格的发展。近些年来,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陈继儒是明末著名的杂家、戏曲批评家。他的思想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人文主义色采,强烈地呼吁个性解放.他有关《西厢》、《琵琶》、《牡丹亭》三剧的批评,实际上对传统文化,尤其对传统道德是一种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小说《游园惊梦》是其扛鼎之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堪称千古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佳篇。《游园惊梦》与《锦瑟》文体各异,意趣别样,但从书写内容、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等层面审视,都呈现出鲜明的互文性,蕴藉着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历经的精神困境及其对人世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与刘以鬯的《对倒》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学中意识流运用得较为纯熟的作品。两个同是有关回忆的短篇小说,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意识,又都揭示出世间万物变的本质。而男、女主人公对于这变的不同态度,既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市民心理和生存状况,也体现了作家不同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文章试图从两篇小说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进行比较,揭示出同样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传达的作家精神价值取向的异同,一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市民普遍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手法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和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都是娴熟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经典之作。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的两位作家都借助于意识流手法,关注客观现实,使用了不同的意识流技巧,表达了一种形而上的意蕴。前者通过钱夫人一个人的意识流动,反映了人生如梦的哲学感触;后者通过多人的意识流动,反映了历史不过是一个不断反复上演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编豫剧《琵琶记》凭借其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时代内涵、典雅精致的舞美造型和演员沉稳精湛的舞台呈现赢得了戏剧界的热烈追捧。剧作对赵五娘性格的提升与重塑,使其迥异于原作及其他改编版本中逆来顺受的软弱个性,拥有了现代人格中自强独立的鲜明特点,弘扬了自尊自强、平等自由的人权意识和互敬互爱、自律自重、自觉担当的当代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15.
单有方 《南都学坛》2003,23(2):120-120
<正>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16世纪最伟大的戏曲作品之一。它横空出世、石破天惊,轰动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赢得当时及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的共鸣,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明末遭遇不幸的冯小青细细把玩《牡丹亭》传奇,感慨万千,写了一首饱含血泪的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末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最擅长演出《牡丹亭》传奇。在演出《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感慨己心,缠绵凄惋,泪痕盈目,如泣如诉,突然倒地身亡。林黛玉在悠扬的笛声中听了几句表现青年少女觉醒的《牡丹亭》戏文时,不禁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最后掉下了眼泪。《牡丹亭》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这主要得力于“梦”意象的描写。 《牡丹亭》中有两处写到“梦”:一是柳梦梅之梦。写他“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第二曲《言怀》)。二是杜丽娘之梦。她因春感情,因情成梦。  相似文献   

16.
以《琵琶记》戏剧唱词为封闭语料,从中抽取含颜色词例句209例,其中语义颜色词152例,语用颜色词57例。语义颜色词规约义可以受到转喻、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机制影响而引申出新的意义;语用颜色词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数量,并且语用颜色词有着语义颜色词所不具有的修辞效果。这两类颜色词词义引申的轨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琵琶记》表现了一幕因追求现实功名而导致尽孝愿望破灭的社会悲剧。这种构想与元末现实紧密相关。只是入明以后,世道大变,人们遂忽略这一含义,强调和扩展了礼教内涵,并将注意力放到忠孝矛盾与负心与否的问题上,通过不断的和渐进的改动,使这种理解得到巩固。本文则是对原作的悲剧涵义和表现方式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借用西方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分析方法,剖析《琵琶记》双线结构中包孕的人生哲理: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总是与外在环境发生着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妥协史和压抑史。  相似文献   

19.
《琵琶记》不愧为“驿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光”的艳冠群芳的长篇戏剧巨制,它可以和《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论相提。《琵琶记》散入各个地方剧和各种唱腔中,变化万千,各有特点,但无不以高著《琵琶记》为其兰本。几百年来,这个剧本在人民中广泛流传,广大人民都追随着张太公对蔡伯喈的气恼痛骂而气恼痛骂,更追随着他对赵五娘的同情体贴而同情体贴。 《琵琶记》并非高明独创,早在南宋初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说:“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正唱蔡中郎”。可见这个故事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中期就在民间流传,惜无记载,细节无从推敲。南戏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似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如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琵琶记》中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平比标记。同或与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或用于否定句式表示差比。一般总是与似一似是或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另外还有差比标记强如比于等。差比标记比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在语义上仍是表示差比。《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与《张协状元》中的比较标记既有同又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