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翠梅  杨阳 《学术交流》2020,(7):157-165
乡土社会是以乡土文化为特质的特殊社会结构类型。乡土文化具有与现代法治类似的泛化权利义务功能、制裁功能、强制功能、秩序功能等规范功能。随着现代性因素的嵌入,乡土文化发挥规范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即社会稳定与传统信任发生了改变,这为乡土社会法治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契机。现有乡土社会法治建设理论主要集中于以民间法为主导和以国家法为主导两条路径,以及国家整合与乡土社会变迁互向刺激-调适的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未提供法治建设的合理举措,需要与新型信任体系、发达的社会分工、契约型乡土社会构建相匹配,才能为乡土社会法治的实现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彩 《生存》2020,(11):0052-005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众矢之的,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占总课时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学习语文,却大多数考试不如意。本篇文章主要论述边远山区的语文教学中利用乡土读本的创编开展的语文教研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原创文化的涵义为起点探讨了原创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原创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认为原创文化兼有起源、突破二义 ,关键在于突破。原创文化是活生生的有机体 ,从横的角度看是含多之一 ,从纵的角度看作为源同时也有其过程 ,从内部有机构成的角度看每一个具体原创文化都由某一个理性支配的具体理性构成。原创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源流的关系 ,但其对待本身具有相对性。各个原创文化开创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 ,而传统文化是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的。其传承的条件就在于创新 ,但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原创文化总传统之内的更新与恢复 ,具有局限性。因而需要一次新的原创文化对前一次原创文化进行突破 ,这种突破必须是建立在不断“返本”基础上的前进的突破。此间第一次原创文化既是突破的对象又是突破赖以实现的资源 ,因而加强对它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乡土乌托邦具有浓厚的世俗追求,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于对凡人庸常生存空间的肯定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现照.新时期乡土乌托邦从传统民间乡土大地汲取养料,发掘民间乡土文化中被政治和经济所一度掩盖的本真的生活,它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庸常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传统丈化延续下来的道德理想为原则,勾画了建立在乡土大地上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6.
傅祖栋 《学术交流》2012,(12):197-200
20世纪20年代浙东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为生活所迫或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漂泊者"。他们相继从乡村来到城市以后,纷纷从都市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故土、书写乡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或以惦念和怀旧的心理追忆乡村的风土人情,从而展现浙东乡村的古老;或揭露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和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给浙东乡民带来的种种祸害,从而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不幸者寄予深切的同情。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浙东文化和浙东乡土小说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既有文化传承,更有价值重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农村,大年三十的黄昏和正月十五,人们都要为逝去的人上坟,以寄托哀思,表缅怀之意。但是,这原本应该肃静和庄重的场合,近年来却变成了热闹喜庆、人声鼎沸的场面,这种哀悼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变迁,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涵义。在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里,人们较为看重一个人生命的结束,无论什么人,一旦生命完结,  相似文献   

8.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考察我国当前的文化危机,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文化危机出现了"历时性"的"共时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变换裂缝、"工具理性的放荡"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三个新的特点,影响文化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多,从而使我们在重构文化过程中的难度加大.我们主张,在应对我国当前文化危机的策略中,坚持一种以主流文化价值基础上的现代宽容.  相似文献   

11.
白玛仁嘎 《生存》2020,(15):0073-0074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堂建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对其背后的文化习俗和汉语思维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加规范的词汇和语法来表达自己,在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培养语文思维,这就需要高校和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课堂建设,加强基本语言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侯晓慧  张会泳  史建福 《生存》2020,(11):0117-0118
学校结合文化资源的优势,应该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从而开发出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而千年古村落所在地的学校更应该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变传统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凸显其文化的价值,激发并培养学生们关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9):28-31
本文通过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论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10):54-57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协议的签署,推动了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在跨区域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植根于人类生存进程的乡土生态文化。乡土生态文化保存了文化的根基,表征着京津冀区域的历史、生长、生成与创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林淼 《社会工作》2012,(4):35-39,43
本文在梳理有关乡土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传统的传承方式的弊端。在生态视角下,运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亲身经历的农村社会工作个案研究,阐释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推动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0):112-114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重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必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创新的源泉,将会促进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如百川归海,共同汇聚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以地方文化为视角,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将对高校教育以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社科纵横》2016,(10):148-150
通渭县以文化自信为理念、以丰富创新为思路、以彰显通渭小曲艺术魅力为前提激发保护传承地方曲艺的自觉性;以全面普查和深入发掘及系统整理为切入,以走出去开放式交流展演为主打、以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提升、以搭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限公司、村有协会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以薪火传承传习培训班为载体,实现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渭小曲这一地方曲艺的保护和传承,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的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可供大家参考借鉴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