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淼 《社会工作》2012,(4):35-39,43
本文在梳理有关乡土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传统的传承方式的弊端。在生态视角下,运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亲身经历的农村社会工作个案研究,阐释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推动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
侯晓慧  张会泳  史建福 《生存》2020,(11):0117-0118
学校结合文化资源的优势,应该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从而开发出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而千年古村落所在地的学校更应该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变传统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凸显其文化的价值,激发并培养学生们关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10):54-57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协议的签署,推动了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在跨区域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植根于人类生存进程的乡土生态文化。乡土生态文化保存了文化的根基,表征着京津冀区域的历史、生长、生成与创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金瑞 《社科纵横》2006,21(6):61-62
乡土旅游是充分利用当地可以开发的乡土资源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它具有随时随地、文化内涵丰富以及简单、休闲、体验性强的特点,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乡土旅游不仅可以带动中国旅游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7.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颖 《社科纵横》2013,(1):240-241
温州永嘉楠溪江中上游流域的古村落是文化温州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下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温州地区古建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可以捕捉到数百年前先祖生活的记忆片段,体味正在远去的耕读民风和宗法习俗,找到极其稀有的古民居活化石,本文介绍利用最新的数字化科技手段——高清影像技术,对珍贵的古村落乡土文化和民俗进行全面的真实记录,达到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关注,本文从分析苗族饰品的文化及特征入手,提出了饰品文化中的旅游商品设计与市场文化接轨.苗族银饰浓郁的乡土民问气息,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设计要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产生的旅游商品设计,及文化的传承,如何更好的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0.
<正>陇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形式等。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陇右文化还具有经济价值和旅游资源潜力,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形象和知名度。因此,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展开探讨,并提出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旅游的发展对地域文化传承具有较大的影响。论文采用系统论方法,以贵州黔东南州西江苗寨为例,进行系统讨论旅游影响下的文化传承及其机制。论文认为,旅游地的文化传承在是旅游流系统、旅游制度系统与旅游地文化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进行的。西江苗寨作为贵州发展迅速的旅游地,在旅游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构建了西江多层次立体型的文化传承框架,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民族文化传承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阴艳 《学习与探索》2012,(9):137-140
东北电视叙事以对乡土文化的再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乡土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区域电视以区域文化为发展根基的今天,乡土文化成为了东北电视的必然选择。东北电视通过对民俗仪式原初意象的展现和对狂欢精神的言说,通过对东北电视文化符号——赵本山的塑造,完成了在东北电视叙事中的建构,从而实现了东北电视叙事中对乡土的归附与对人类精神乡土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4,20(2):57-62
2 0世纪 8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的主题话语是西部乡土社会的现代性转化 ,面对这一世纪难题 ,西部乡土作家陷入难以解答的现代性焦虑中。他们或批判传统乡土文化之恶 ,或弘扬传统文化之善 ,藉以寻求精神资源。对历史属性不明的当下现实 ,他们以城市文明为现代性坐标 ,又对其表示怀疑 ;他们书写乡土的落后贫困 ,却又赏赞乡土自足人生 ,对传统的乡土现代性设计表示怀疑和反思。他们试图给出当下历史情景中的另一种乡土现代性的构想 ,但由于价值选择的不同 ,而迷茫地走向分化。这使西部 80年代乡土小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2):66-70
仅仅依凭空洞的口号或简单移植西方法律难以实现法治之梦,要将法治中国从抽象符号具象化为行为逻辑,就必须依赖富含智慧的司法活动和对作为中国最坚实基础的乡土社会的真正关怀,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基层司法,探寻基层司法改革的路径。乡土社会笼罩在饱含着自身与现代城市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下,基层司法实践呈现出乡土化运行的实践样态。针对基层司法实践中的调解优先、同案不同判和司法不独立等现象,必须革新观念,通过完善案件评价机制、深化司法公开制度、建立司法协商制度等举措,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制度予以规范,以求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傅祖栋 《学术交流》2012,(12):197-200
20世纪20年代浙东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为生活所迫或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漂泊者"。他们相继从乡村来到城市以后,纷纷从都市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故土、书写乡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或以惦念和怀旧的心理追忆乡村的风土人情,从而展现浙东乡村的古老;或揭露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和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给浙东乡民带来的种种祸害,从而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不幸者寄予深切的同情。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浙东文化和浙东乡土小说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既有文化传承,更有价值重塑。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璞 《创新》2007,1(5):16-18
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中对文化精神价值重构和超越,是对传统的选择、提炼和再造。文化创新蕴含着与全球化相对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相匹配的文化精神与价值体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20.
姜肖 《求是学刊》2016,(1):133-139
新世纪以降,女性作家对乡土社会转型期婚恋伦理的关注较为集中。其创作从夫妻双方自我认知、婚恋情感性因素、多角婚恋现象等维度审视具象伦理形态,对乡土女性性别意识深陷传统男权压抑与现代消费文化诱惑的双重困境进行揭示,对农民文化心理的现代性迷思与道德观念异变进行解析。整体而言,作为百年新文学乡土婚恋叙事的承续,女性作家的婚恋书写在传统的共鸣中凸显出女性经验美学的特性,而作家在时代语境下价值心态的游移,成为其创作提升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