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3,30(4):96-98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徐向昱 《学术交流》2012,(2):142-145
在西方,经典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对于启蒙主义现代性危机的深刻反映,其中所弥漫的悲观、虚无、疯狂、绝望甚至死亡气息,表明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已发生了根本动摇。然而在中国,标志着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五四新文学,其思想基础却正是当时西方已日趋衰落的启蒙现代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中西现代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是深受现代性片面性发展之害,中国则是饱尝现代性发展不充分之苦。因而,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一开始就被历史之手赋予了启蒙主义特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较之西方经典的现代主义可能显得不够纯粹、正宗和典型,但如果我们不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或采用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它的这一中国特色或许正是其价值、意义和魅力所在,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创生及其曲折历程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民族命运,很容易使地域性和民族性叙事成为文学的主凋.萧红出生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寂寞的死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的香港,成为国破家亡的孤魂.可以说,萧红一生的个人命运都与这三十年来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纠缠不能分割.时值萧红诞辰百年,重新思考萧红创作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是对于逝者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振荣 《社科纵横》2007,24(4):102-103
生态学文艺批评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方法的论述,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文学作品,分析80年代文学现象,也为生态学文艺批评添一瓢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会的发展成为西方学者的关注点之一。从比较视角出发,西方学者将商会研究放入市民社会和统合主义的分析研究框架之中,以此检验这两个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然而由于这两种概念带有理想模型和移植性的特征,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被不同程度地修正,这或许体现出当前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即作为既有理论的试验场,而非创新理论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萧红作品的魅力——一个外国读者看萧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众多的研究学者和读者所阐述的那样,萧红作品的最大魅力是它美丽而丰富的语言.这也是笔者从二十几岁到现在一直倾心于萧红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汉语毕竟不是笔者的母语,这就使得笔者经常要与到底自己能够理解多少萧红的作品这样一个疑惑作斗争.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作为一名外国读者足被萧红作品中的那些语言表达所吸引,以与中国读者们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萧红一生都跋涉在历史动荡的混乱中,却始终不懈地寻求着世界人生的终极价值,建立起自己抗争的生命伦理诗学.追问是萧红文学意义生成的基本表义结构,她以对话的方式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追问和探知,呈现出倾听的叙事伦理.不同的立场与联系方式,形成了萧红文学复调的结构、众生喧哗的效果,以及语义的不确定与开放性,形成了融汇中外诗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呈现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0,25(7):111-113
新世纪以来,冯骥才创作了大量散文,主要包括文化考察类和游记类两种.前者直观而鲜明,后者则寄寓深远,它们彰显出冯骥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启蒙精神,以不同方式折射出冯骥才近年来的文化主张,而有的放矢的现实指向则使其超越了以往文化散文的弊端.对于散文创作,冯骥才主张文无定法,他自由穿越各文体间的藩篱,其艺术家的自我身份亦时时"越位".画家所特有的学识、对色彩的敏感与发现以及自由浪漫的灵魂都为其散文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因素.文化启蒙与文学审美的和谐变奏使其散文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狭义的抗战文学一般指创作于1937-1945年间的反映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文学,但广义的抗战文学却应向前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时起,对日作战已成为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时代内容,而报纸文艺副刊则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土壤.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比较有影响的私营进步报纸<国际协报>率先利用副刊,刊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先锋阵地,从而在现代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毕海 《阅江学刊》2013,(6):125-132
20世纪40年代前后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涉及了如何利用旧形式、评价“五四”新文学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胡风对“民族形式”论争的分析,既批评了通俗读物编刊社“新质发生于旧质的胎内”的观点,也与其他左翼作家的意见不同,实际上是坚持鲁迅所开创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胡风的质疑和被批判,显示了“民族形式”运动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纠缠的实际内涵,同时也标志着知识分子被改造命运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作家能进入文学史,必须要以某种有价值的姿态参与到文学史的建构和发展之中,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这个作家的出现给文学史带来的崭新素质与历史性超越,以及这种素质和个性在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示范意义和深广影响.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她的文字在诸多方面拥有着无法复制的历史意义与永恒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批评多借鉴西方理论资源,具有"拿来主义"的显著性质.拿来理论对中国生态批评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用于中国本土生态文学研究时,却存在从理论出发、盲目照搬和忽视现实语境等现象,导致了片面理解和简单评判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未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李健吾两度改译法国戏剧《托斯卡》,并分别以《金小玉》和《不夜天》为题在沦陷区和大后方上演、出版。本文以两部剧作的差别化改译为切入点,分析沦陷区改译剧《金小玉》中作为隐性因素处理的救亡话语,如何在大后方剧本《不夜天》中得到强化和彰显。并进一步指出,抗战时期不同文化区域在言说空间与言说方式上固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其背后对于"家国情怀"的呼唤、对于"民族化"的坚持却是一致的,抗战文学最终在"流动"中获得了开放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李德顺 《求是学刊》2002,29(2):9-15
本文就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命运问题 ,作出了一点思考。认为文化 ,特别是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如何对待全球化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格局方面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文章分析了这两种基本态度各自的思想理论前提、特征和主要表现 ,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思考和回答的理论问题 ,并以“9.1 1”事件为例明确地指出 ,过于极端化的文化价值普遍主义立场 ,是可能引发国际恶性冲突的重要根源。因此主张探索一种新的文化价值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所反映的真、善、美,揭蔽见本,去假归真,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诉诸典型环境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最伟大的人文关怀.林黛玉身上所高扬的本真之美,是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林黛玉的诗至真至善至美,她的思想、性格、精神通过一系列诗词传达出来,黛玉诗词是其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