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15,(2):100-105,2
在理性一元论中心价值立场遭受普遍怀疑的当下文化语境中,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价值特性如何能够重新引导美学的价值确立?在引导和实现美学可能性方面,恢复"身体的自觉"已成为今天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今天的美学需在充分理解身体意识的普遍特征基础上,充分明确人的感受性活动、感性价值的正当性,在"日常生活的美学批评"中把握文化现实的具体指向,在"非知识化"意义上使美学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成为现实文化实践中的引导性活动、现实的媒介,而不仅是一种知识理性的陪衬、理性知识体系建构的补充环节。  相似文献   

2.
苏宏斌 《阅江学刊》2011,3(5):136-143
梅洛—庞蒂绘画美学的核心,在于把身体确定为绘画活动的主体,认为画家不是靠心灵,而是靠身体在绘画。身体之所以能够绘画,是因为身体能够使世界变得可见,而绘画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世界的可见性之谜。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能见的,又是可见的,这种两重性使它能够与世界进行内在的相互交流,正是这种交流构成了绘画活动的基础,诸如色彩、线条、深度等"存在的枝条"对画家来说才变得可见,并通过绘画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陈后亮 《创新》2009,3(3):12-15
一个世纪以来,对身体关注的持续升温是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当代新实用主义者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是这一事件的产物。他以身体为中心,对身体在艺术和审美中的作用给与充分重视和尊重,纠正了意识美学对身体感受的偏见和忽视。另外,他积极肯定快感的生物学意义和身体在审美中的合法性地位,同时为通俗艺术提供美学辩护,指向了一种更具伦理关怀的人道主义美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唐健君 《唐都学刊》2011,27(6):60-66
"身体问题"是现代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是"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通过对"身体问题"研究的缘起、知识学传统中"身体问题"的梳理以及对这一问题的现代意义的讨论,反思身心二分的问题,探问身心合一的可能,阐明植根于劳动实践的人的身体的"是-应是"结构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长庚 《社科纵横》2010,25(11):118-120
目前学术界,对《关于费尔哈的提纲》第十条中的"市民社会"概念简单地解释为资产阶级社会。这种解读使人们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发展史,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出发,才能掌握其本质内涵,正确解读《提纲》第十条中"市民社会"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7.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8.
舒开智  张丽 《唐都学刊》2010,26(1):31-34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9.
由资本扩张动力与市场空间两者的统一所形成的资本扩张系统,不仅需要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还需要吮吸“人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来实现其扩张.这种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追求无限扩张的结果,在造成生态危机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危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危机”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其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那些被资本用于统治人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本身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发展成果,是历史的进步,其本身并非统治人的意识形态,而是资本赋予它以阶级性与意识形态特征;第二,受动性并非只有消极意义,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人的发展危机并不是资本力量对人的支配本身.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这种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人在社会性中表现为总体性与个体性的二重性,由此产生了人的两个层次的“自然力”:个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逻辑在最大化的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这两种自然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两个层次上的悖论:“总体工人”层次与劳动者个体层次.在“总体工人”层次上资本扩张生成了巨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又将“总体工人结构”蜕化为僵化的“蚂蚁社会结构”;在劳动者个体层次上,资本将人的各种潜能发挥出来并组织成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使人成为贫困的动物式的“单面人”,最终使资本自身失去扩张条件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0.
王绥翊 《东西南北》2014,(14):66-67
伊明影片对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与西方思想界对"全球化扩张导致社会分配危机"的课题不谋而合。同时,影片也间接向西方,特别是充满敌意的美国传达了信号:"我们不比你们差,你们也不比我们好。  相似文献   

11.
理解技术身体如何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对身体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网红脸"的流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方面对"网红脸"的诞生及流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红脸"追求的是镜头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技术身体,它虽然与物质身体相关,其诞生却是营销背景下大众审美与信息技术的合谋。审美政治对"网红脸"的不认可,源于将身体作为物来使用的身体技术和媒介报道框架的议程设置。人们拒斥文化身体层面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网红脸",却在物质身体上本能地倾向于"网红脸"审美,并且愿意通过技术身体实现自我与"网红脸"的整合。文化虽然无法适应新技术,技术却因为身体被理解,技术身体最终成为弥合文化与技术裂缝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万欣 《浙江学刊》2012,(1):176-179
本文试图从身体美学的维度来诠释音乐欣赏的体验性特征和身体主动参与、卷入所导致的审美陶醉状态。没有孤悬于肉身之外的心灵,也没有一味蠢动毫无性灵的身体,审美经验是一体化的身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这样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浑整性。"身体美学"有助于给音乐创作和欣赏(审美判断)提供生理学意义上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福柯谱系学视野中的身体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震 《求是学刊》2005,32(2):44-50
福柯的大部分著作都与身体构成密切联系。身体不仅是福柯谱系学的隐喻和象征 ,同时也是谱系学历史观得以展开的基础与轴心。文章从《尼采·谱系学·历史学》一文出发 ,剖析了身体在福柯谱系学哲学中的含义和地位 ,进而阐发了福柯谱系学视野中的身体风景对于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略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 《学术交流》2002,17(3):9-11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涵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分析 ,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预见的目标———人的现代化 ,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交往而实现的身体处置,颠覆了传统的身体处置方式,由此引发了身体伦理的新变化。自由的身体、隐匿的身体、平等的身体、超现实的幻想的身体,给人们的交往带了方便和快捷,给了人们以快乐的幻觉体验。但在身体的放纵与狂欢之余,却易于导致欺与骗的横生,色与欲的泛滥,庸俗、低俗、媚俗的盛行。因此,在网络语境下,亟须强化自律与他律,拯救身体,抵制三俗,以保持健康身心,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虹 《社会》2008,28(6):153-175
身体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和生产的,身体的呈现方式不仅取决于微观的社会互动场域,也取决于宏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以作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广州餐馆等服务业中从业的农村打工妹的日常生活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打工妹如何通过对自身身体资本的挖掘、借用和改造,去建构自己的城市生活世界、适应城市生活及其要求的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作者指出,虽然“做个城市人”对大多数打工妹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通过改变身体这样的微观策略,起码“像个城市人”还是能够争取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她们在城市生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物质主义身体政治的角度看,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 卡特在小说 《新夏娃的激情》 中通过考察女性面临的身体困境,指出女性身体是由消费神话、 母权神话和父权神话三种神话话语塑造起来的沉默无言的被动他者和观念化产物,而不是物质性的身体本身.卡特检视并批判了这些神话话语对女性身体的观念化塑造,并借助主人公艾弗林的变性之旅消解了身体与性别之间固定的能指与所指关系,重新唤醒了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身体物质属性,实现了女性的身体解域,塑造出一名在思想意识层面摆脱了西方传统文化观念殖民的"新夏娃",从而实践了自身独特的物质主义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身体现象学及其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求是学刊》2007,34(5):99-103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从研究身体入手挑战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揭示出身体与意识、人与世界彼此渗透纠缠的真实存在面貌,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主张优秀的艺术应当展现人和世界互相交流渗透的过程。以上理论为生态美学向本体论研究层面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克服现代人的精神生态与艺术生态失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与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1,28(6):21-28
文章通过对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 -庞蒂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阐释 ,指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 :将“知觉”和“身体”概念上升到存在本体论地位加以界定 ,从而使“身体”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话语 ;对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我思”、“自由”的开放性描述 ,使其哲学成为吁求人道与自由、博爱与民主、尊严与公正的社会实践理论 ;他的审美艺术理论深刻解答了审美超越性和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归属问题 ,对艺术真理性也做出了有相当深度的阐释 ,受到学术界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