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玉梅  刘静静 《社科纵横》2011,(10):170-171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领域。本文以邓球柏所采用的《论语》版本中“仁”的英译为蓝本,尝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利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对比《论语》两个英译本中“仁”的翻译,探讨图式理论对于中国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进而提升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旧常谓《论语集解》以玄释儒,语涉玄虚。本文以为其实不然,并以《论语集解》成书之经过、《论语集解》著作之体例《论语集解》旧谓玄虚处辨等三种途径析之,以证明《论语集解》实恪守儒家之学,所谓以玄释儒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11,(12):58-59
为了让老人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于都县把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政、文广、卫生、教育、财政、农保等部门积极配合,专门出台了《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中建立农村养老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于都县民政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并且按照"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余群 《学术交流》2004,(10):154-157
《世说新语》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书名、编排体制等,都明显受到了《论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世说新语》有尊儒思想。二、大量运用《论语》典故。三、学习《论语》的人物形象塑造法。四、大量的篇章是仿效《论语》而作的。五、语言风格具有《论语》的简练含蓄、富于哲理和机趣的特征。六、仿效《论语》写实的笔法。  相似文献   

8.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王滋源编著《论语新译评述》一书,对《论语》予以注释与评述,很有新意。该书除《论语》原文外,由注释、译文与评述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中,以译文与评述为主,其中的重点则是评述,这种别具一格的著作,体现了作者多年来辛勤劳动与耕耘的成果。《论语》系孔子言行录,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为众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张丽敏  吴雪萍 《唐都学刊》2011,27(4):125-127
《史记》记载,黄帝当年曾在西安荆山成功地铸造了铜鼎。据此,可以设计西安黄帝铸鼎地景观区。此设计应以当代景观学最前沿学术推进为前提,包括要突出作为荆山之"神"的"鼎"的视觉形象,以"鼎楼"为景观构图中心;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设计建造陂水相聚的"鼎湖";根据《史记》"迎日推策"记载,在景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同时,继承发挥中国古代造景技巧,在"天人合一"中以友善的大自然为依托进行景观再发现和再完善,通过"天人合一"的造景引向伟大祖先的融入自然的坟墓,不断地聆听先贤的教诲而在尘世的诗意昂然中挺进未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的忠实记载。虽然后人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自行束脩以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这五句孔子教育名言有传统的主流理解,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见解。对于五句教育名言的确切解读,应该从孔子整体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词源学、语法、训诂和常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新解。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14.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伦理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创办教育,传授知识,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生前的一些重要言论,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文学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其地位却极为重要。一部《论语》,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同时也把孔子推上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圣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16.
胡万钟 《社科纵横》2010,25(12):137-140,148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由于"灌输式"教学法的独霸天下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认为,现代高校素质教育观,就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和培养;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本文就此对"问题教学法"在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具体要求及正在或将要取得的良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仁、德、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孔子说仁,以人为本;讲德,以政为主;谈礼,以国为归。它们各有不同的内涵而又互相联系,由此构成了他的道德政治模式理论。一、仁、德、礼与人、政、国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面对“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动荡而多变的社会现实,孔子是相当地不满。对此,他说过一句颇为典型的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以下只注篇名)孔子是社会等级秩序论者,认为社会的安定有赖等级秩序的井然。因而,在孔子看来,政权下移,僭越成风,宗法贵族等级统治秩序的解体,会酿成社会的动乱,是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8.
蒋鸿青 《阅江学刊》2011,3(4):105-109,131
马融《古文论语训说》是东汉《古论语》的重要注本。该书审慎的史事考补,精当的字词及名物训释,思虑缜密的文意绎解,以经解经的鲜明特色,在《论语》诠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援道入儒的学术趋向,则可谓六朝学者以玄言解经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和谐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社科纵横》2008,23(6):144-145
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构在"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在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中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育以"和谐"的理念作为出发点.以和谐的人文关怀为先导,以和谐的人性化课堂为保障,以和谐的社会实践为途径,通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推行高校思政课的和谐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溪  宁镇疆 《唐都学刊》2024,(1):104-110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