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从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的价值体现,基于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应该是:转变德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的德育新理念;将个体的生命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回归道德本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以校园为中心,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  相似文献   

2.
何健  陈保香 《创新》2021,15(4):80-88
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存在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对称、道德主体虚化、教育空间区隔化等问题,需要明确道德教育过程中工具性教育对实质性教育的冲击.建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复植"实体价值与工具价值二重性;二是型塑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回应管理系统、大学生和社会等三重责任客体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三是保持一种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反思,力求在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教育中培养具有良知、纪律与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3.
丘耿宗 《探求》2001,(3):48-50
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状况,源于对德育对象主体性地位的"藐视"和德育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具体的德育必须关注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实践,实现"知行如一",加快德育的"内化"和"外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和谐人格由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和真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当前,西方消费主义所蕴涵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心理结构要素中实用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和感性因素的畸形发展,使大学生的内在自我与心理人格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其自我中心主义本质及所倡导的"符号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所形成的道德人格和谐造成了强烈冲击.为此,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以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性与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的,并全面渗透于德育、智育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和谐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论、道德教育论和公正群体途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德育内容方面,根据学生心理、道德发展水平应呈现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在德育观念上,对德育需要重新认识,德育不是外部的强加,而是学生理解、选择、体验的过程;德育目标不仅注重传递道德知识,更应侧重于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德育课程要增强情境性,贴近学生生活。与此同时,我国德育需要加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教材的游戏内容,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德育应由“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梅  蔡立彬 《社科纵横》2009,24(3):136-138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众多问题。高校德育低效度和传统道德思维的局限性,要求从生态德育的视角转轨人的道德视野,以弥补传统人际德育的缺陷。在转轨的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生态德育。  相似文献   

8.
张丽莉等英雄群体的壮举感天动地,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为高校德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以深刻启迪。英雄群体的行为内涵表现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无私情怀;引领主流、传承美德的责任意识。以张丽莉等英雄群体为榜样,深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应加强荣辱观、优良传统道德、人生观和责任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是一种德育范式。从马克思到中共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德育的价值观培养,并根据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大学生在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中是:大学、社区、政府合作的示范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社区公共服务的补位者,社区治理的帮助者。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发展思路是:以实践德育文化的动力功能为核心,扩大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对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加强引导和管理,联合志愿服务组织,丰富社会组织资源;优化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政策和保障;以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为载体,健全社会支持结构。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身处与学生交流互动第一线,其能否具有并发挥道德影响力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养成。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影响力具体包括道德感召力、道德感染力和道德号召力。提升高校辅导员道德影响力对于优化高校道德教育、驱动师生道德共同成长、推动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提升道德影响力,需要立足自身,在德行成长中提升道德能力;立足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立足师生,在反思实践中提升道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健全人格的研究现状入手,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从主体、教育、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道健全人格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重要要素.依据德育视域下的网络素养内涵,建立了n个指标观测点,对沪上61所高校的384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沪上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总体良好,其中,网络道德认知得分较低,仍需进一步加强;各个网络素养指标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网络安全法规认知是各个素养指标的基础;网络素养情况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调研结果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正杰  陈亮 《社科纵横》2008,23(12):161-163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关精神要求,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为契机,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等院校需要重新认识道德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地考虑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现实因素,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机制途径推动道德榜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  相似文献   

15.
唐建军 《学术交流》2001,(5):145-14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高等师范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突出师范性,这是由高师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高师德育必须以培养造就道德主体为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实现的途径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和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公德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言行礼仪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林海燕 《生存》2020,(7):0183-0184
德育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的实施才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继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助力。作为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著称的我国而言,道德与思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德育为先是整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融入德育教育也是教学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葛喜平 《学术交流》2004,(9):168-173
德育是目标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德育的有效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难度,这些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运作系统相关要素的模糊不定或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神;在德育实施方法上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与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以期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形成内外协调一致的合力体系,从而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志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道德动机的角度来看,从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王凡 《学术交流》2004,(4):167-172
二战后,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反对道德灌输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最基本的特点。其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是:日益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德育形式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手段科学化;日益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各派道德教育理论日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