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1):112-118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随着数字网络与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著作权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的体现。依法打击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保护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具有法治意义。作品内容提供行为是否构成直接侵权,"服务器标准"已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是否实质替代了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向公众提供相关作品可判断提供网页快照和深度链接是否构成直接侵权,但提供网页快照还要辅之"三步检验标准"来判断;擅自加框链接构成直接侵权;WAP转码是否构成直接侵权应当从转码对象、过程和结果来认定。  相似文献   

2.
赵景峰 《学术交流》2002,(5):105-109
网络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递与链接共享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 ,其运行机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社会信息的传播、选择与使用的方式和途径朝着网络最大化的方向运动与发展 ,以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时空中得到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在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劳动形式、劳动用工制度、劳动报酬的确定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政府、企业、劳动者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 ,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  相似文献   

3.
谢伟 《探求》2015,(1):71-75
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广、传播实效强、言论尺度大、传受互动快,参与意见表达的主体扩大且呈多元性,舆论传播产生网络异化。从自媒体民意与政法工作的价值共性与冲突看,政法工作媒体时代面临诸如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不足、自媒体建设滞缓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思维和理念,做好"品牌营销",提高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处置能力和政法干部媒介素养,以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及时消弭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声明     
正本刊版权属《社会福利》编辑部所有。凡经本刊使用的稿件,作者来稿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台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等。  相似文献   

5.
赵海燕 《社科纵横》2014,(12):81-85
在中国三网合一的大趋势下必将对现有的著作财产权产生很大影响,诸多财产权无法适应新形势,对此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给予了积极回应,但依然存在内容重复、界定模糊等问题。笔者认为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机械表演权、放映权应合并为远程传播权,表演权保留但只包括现场表演的部分,放映权应取消。  相似文献   

6.
荆磊  叶进 《社科纵横》2012,(5):127-13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快捷自由的信息传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表现,极大地丰富与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无序性、超国界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很容易利用它进行违法犯罪,例如不受控制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色情、侮辱诽谤等,更为严重的还可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惑众,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等等。因此如何使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有序,即如何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治理,一直成为各国实务界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此问题的任何合理化建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必将有利于网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更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8):127-131
个体拥有社会网络的大小,对个体意见表达有直接作用。传播网络是在个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表达和流通网络,其功能受媒介情境和社会历史传统影响,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复杂性特征。考虑到既有研究未能分析结构性网络组成,因而阻滞了微博正功能的发挥。本文对微博传播网络进行分析,以此考察集合行为的新转向。研究认为,微博作为传播环境,与社会事件协同促成了社会网络,信息因此在其虚拟社会网络中传递,推动了信息传播网形成,从而提高了集体行动能力,造成集合行为的巨大动能。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传媒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形象生动、双向交流、传播个性化等优势,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影响力而成为"第四媒体".随着我国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网络传媒公信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新闻传播的失实、传播有害信息、犯罪现象难以杜绝、网络纠纷问题大量存在.其成因在于:忽视媒体公信力的培养,个人传播者的潜在危险影响,缺乏政策法规的规范和监管.鉴于此,提升网络传媒公信力应采取的举措为:完善法律法规,以此为提升网络传媒公信力的保障;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其维护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7):148-149
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日益普及所带来的便捷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比较严重的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文章对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在构筑自律与他律的网络传播道德秩序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向阳 《社科纵横》2009,24(8):109-111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不断暴涨,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人们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全面正确认识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进程,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丽英  徐岩 《社科纵横》2012,(7):153-154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逐渐成为舆情多发地。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及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挑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关注舆情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1):71-77
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公民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政与议政权、监督权、检举权的表现,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客观要求,具有法理依据。公民通过网络反腐来与腐败行为作斗争,它在取得巨大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侵害隐私权的质疑。当前中国网络反腐存在网络举报反应机制不健全、网络曝光信息规整机制不完善以及公民网络反腐的非理性参与等缺陷。公民网络反腐必须要依法进行,只有受到相应制度的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相关制度不是很健全,需要通过规范网络举报行为,建立网络反腐互动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完善中国网络反腐的公民参与机制,以促进网络反腐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福平  许丹红 《社会》2017,37(4):217-240
群体政治极化是互联网传播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现象,然而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的状况和形成机理是否发生了变化?为此本文分析了从观点生产到链接构建的群体极化机制,并结合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数据与跨国比较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络的技术、媒介和社会网络三重特性的相互作用下,使用者会选择观点的隔离并转而链接同质群体,这一建构过程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对跨国数据的分析也表明,在政治观点表达更为活跃的社交网络中,人们认知到相异观点的几率却下降了。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构建一个多元协商的网络治理环境,我们或许可以从观点和链接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传媒技术和社会化而言 ,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事物。信息高速路 ,即作为纯粹信息传递途径的计算机网络 ,使人们能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迅速打开荧光屏后面的现实之门。因特网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相互影响的空间 :在这里 ,可以建立社会联系、构建共同的世界和检验可供选择的身份。交往的传统形式同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交织在一起。这种交往形式将简单的相互交往的紧密关系同人们松散的和匿名的虚拟现实结合在一起。信息网络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机会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已经达到超级连接的数量级。交往的快速缩短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使人们认识这一生活环境而又能引领人们走向新世界的,则是影响力巨大而又深远的传播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印刷文化、电子媒介以及网络文化三个阶段.从人类"语文"时候开始,"传播文化"就已萌发,源远流长,对社会影响巨大.使人们在心理上更甚于在地理上的接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法和内容瞬息万变.电影、广播、通讯、广告、电视等媒体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继电视媒介后网络应运而生,新媒体的诞生及多元化是新一场传播革命,并将传播文化推向颠峰,使传播文化特性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谷向伟  杨林 《社科纵横》2010,25(7):140-142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分析了2008、2009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发现它们不仅具有关注热点、神秘搞怪、传播速度快和派生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具有社会评判、广告营销、社会传播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广泛、深刻.从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人们当前语境中的话语交际世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技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新媒介形态和媒介终端不断刷新,传播生产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变迁,使传播主体也有了较之以往的较大变化。2011年,这一切催生出更多值得关注的网络新媒体理论和实践话题,推动了研究反思和研究成果的相应进展。人们更深地体会到:"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的历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丁国旗 《学习与探索》2012,(12):137-142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由于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现在已很难统计出到底有多少文字与视频是通过它来传播的,手机能否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今天将手机媒体界定为"准第五媒体"比较合适,而它对网络时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手机音乐铃声下载服务的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佳胤 《社科纵横》2004,19(3):77-78
随着电信业及互联网的发展 ,许多网站为用户提供手机铃声下载服务 ,受到用户的欢迎 ,但笔者认为网站提供的手机铃声下载服务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 ,侵犯了音乐作品作者的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网络信息具有突发性、污染性和情景依赖性特点。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由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信道组成。在此基础上,可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分为原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和阻力,它们的合力决定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