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伏瓦存在主义伦理思想奠基在现象学之上,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它要求承认人的存在条件之模棱两可性、自由受境况的制约和他者的自由.它有着超越萨特早期思想之处,显示了波伏瓦思想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可以回应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可能性之质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波伏瓦其人其说都彰显了一种存在主义伦理精神,能唤醒我们对自身与他人存在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艳  吴德勤 《社科纵横》2010,25(4):111-113,127
本文以弗洛姆深刻的生存思想与自由观为研究对象,将弗洛姆的生存思想与其自由观进行关联分析,努力打通"重生存"和"积极自由"、"重占有"与"消极自由"之间共同的内涵本质。接着进一步通过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重占有"与"重生存"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引导出真正自由地选择真正生活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7):106-108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九八四》预见性地揭露了权力所有者维持其统治的残酷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丑恶的极权主义世界。这部小说细致描述了其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以此来揭示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小说其独有的语言特征,诸如"新话"、"老大哥"和"双重思想"等奥威尔式的语言被西方文学界所广泛认可,并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反讽艺术效果。因此,本文着重从小说《一九八四》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来阐释,以期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像二十世纪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声名赫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道德问题和个人自由概念深感兴趣,并一直论证人的实践自由问题。人的尊严、自由以及自由的实践方式决定着萨特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变。尽管萨特一生都在关心“人”,关心他用来证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的辩证法问题,但是,他写《存在与虛无》的思想与他写《辩证理性批判》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在后者中萨特对前者中的某些思想做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而这种扬弃的关键又在于他突出了实践范畴,用考察“理性”的方式为“历史辩证法”确立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包志明 《社科纵横》2006,21(5):167-168
在《兔子跑吧》中,作者厄普代克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主人公———“反英雄”人物,在细致描摹哈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对占美国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洞烛幽微。本文认为主人公哈利屡次离家外逃的背后确有因可循,即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映射。结论认为在《兔子跑吧》中,一代巨匠厄普代克受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也可视为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阐释文本。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了分析:孤独的个人及荒诞的世界;个人自由与追求;宗教与信仰。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悖论性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双重意蕴,即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还具有形而下的科学意蕴。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他本人是一位致力于人类自由解放的革命家。对马克思思想双重意蕴的揭示,也是对柯尔施问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7.
张长江 《社科纵横》2007,22(5):175-176
《一场美国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代表作,作品体现了四个主题:一、美国社会是一个非理性的极权主义社会;二、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对生命的渴望);三、人际关系严重异化;四、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8.
秩序社会强调的只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稳定、有条理的外在特征,它并不内在蕴含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良好秩序社会则在强调有秩序的同时,也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善"的提供。良好秩序的选择不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保护性和发展性的双重伦理价值,而且它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也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德国纳粹的战士。在战后,他致力于人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人道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萨特的哲学即是“人学”,对此,萨特本人也多次说过。在萨特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展现了对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的研究。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被异化的状态,恢复人的个性和尊严一直是萨特存在主义研究的中心问题。萨特自己明确地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资本主义世界。所以对萨特  相似文献   

10.
魏朝勇 《浙江学刊》2006,(4):146-152
求“新”是梁启超政治伦理的根本动因。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以对“未来”“新中国”的政治想象,开启了迈向“世界历史”的现世进步观念和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由于“法律下的自由”、“无戒律的自由”与民族主义的多重纠葛,梁启超最终无法预想通向未来的道路,但他仍然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性的基本身位。  相似文献   

11.
穆乃堂 《社科纵横》2007,22(3):108-110
陆文夫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生活经验,即“凡人小事”。但平凡的人与事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有对当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含蓄批判;有对政治体制弊端成因的历史追问;有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有对改革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善意提醒……陆文夫小说中的人或事是能够纪录反映一定历史事实的人或事,因为人和事与历史有了某种必然的关联,因而小说就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王俊峰 《学术交流》2012,(Z1):128-129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美国自白派著名女诗人普拉斯的诗作《莱萨鲁女士》。分别阐述了该诗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存在主义思想内容;面对死亡的决断;他人即地狱;面荒谬的反应;自由与超越。揭示了这首诗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思考存在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探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实践中,培育和弘扬了集中、民主、秩序、自由、效率、公正等伦理价值。反映不同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价值呈现出以某些伦理价值为主,多元伦理价值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态势。展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遵循社会价值、崇尚个体价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价值均衡。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真实根基是存在与教化,即以生存的当下为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从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注重人的生存境遇,强调人的自由。本文以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为视角,通过对尊重个性和发展可能的教育存在本质、师生间澄明生存的精神成长等几个方面的探析,主张在人的生存境遇中发挥与造就教育的精神创造力和把握当下。  相似文献   

16.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7.
王昕 《阅江学刊》2012,4(1):25-2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各种政治较量和利益权衡中正逐步遮蔽其深层次伦理关切,导致了各种决策、理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作为"他者"的伦理关系始终没有出现。梳理西方近代以来主体性哲学传统和现代"他者"思想,将为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思想渊源,探讨当今气候变化问题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提供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8.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7):165-166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从"本我.自我.超我"三层寓意显示出女性生命的特有价值。从"死亡是女性个体命运的伦理诉求、死亡折射女性对生存的选择"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女性对传统秩序和社会制度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朱熹论感应     
朱熹用理气论知识架构来说明感应的道理,并结合鬼神、祭祀、德福之道等问题,阐发感应在现实生活、伦理与宗教实践中的功能和意义。感应问题与理气心性的问题密切关联,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的一部份,在朱熹理性化的阐释中尤其具有哲学意味。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感应过程中"仁""诚""敬"的道德情感的发挥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祭祀中"感应"之理的运用既反映了民众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诉求,又体现出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敬畏感与归属感。此外,与感应相结合的劝善言论在具有政治和伦理双重导向的同时,也体现出不同于世俗功利导向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