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动机之一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这个判断折射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哲学旨趣的某种误解.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唯物论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失效,主要是因为未追问历史动力的动力和辩证法的阙如,这同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式旧唯物论的缺陷归结为拘泥于感性直观大异其趣.与马克思试图从逻辑和历史双重意义上超越"唯物一唯心"之争不同,恩格斯致力于强化这种对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相似文献   

4.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他所进行的哲学革命中深刻地批判了自然法理论、思辨历史哲学,指出了欧洲近代思想对人的抽象认识的片面性。自然法把个人的权利看成是天赋的,不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生成;思辨历史哲学则把历史看成是精神范畴的发展史。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了辩证法,提出了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和主观方面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因而消除了历史生活中的惰性和思辨性,真正实现了卢梭以来对社会生活进行历史理解的愿望,使历史学理论成为革命的科学,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摆脱了简单的大颠覆形式,具有了人的全面解放、摆脱奴役的内涵。马克思的革命哲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由费尔巴哈崇拜转向费尔巴哈批判经历了四个阶段: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主宾原则"和人本主义方法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由抽象人的观点向现实人的观点转变;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发生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在研究中逐步确立了实践劳动的观点,受施蒂纳与受赫斯思想影响等。这一转向是马克思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复杂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实现两次变革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制定"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历史"的唯物主义出发点的理论土壤。  相似文献   

7.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希望达到对现存的事物的正确理解”,而不付诸实践去“改变世界”,去“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7页)。因此,他们的哲学总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把实践排除于哲学之外。 马克思和恩格斯恰恰相反,把实践引入哲学,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他们从19世纪40年代初,通过费尔巴哈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分离退回到唯物主义,很快又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这一工作在1844年写作《神圣家族》一书时就开始了,并于 1845年春决定,清算他们的从前…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3):143-145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进而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区别开来。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论说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最集中地展现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基本特征,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特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5.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尽管马克思大量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然而他本人自称的真正的科学(他的“经济学”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被肯定和理解为是他一生全部著作中所关注的问题,即对整个人本主义的本质进行审美的问题。正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同,它关注的是作为“实践”、“主观方面”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只是客体的、“观方面的形式”。就这点而论,马克思是把人类当作相对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感性的和注重实践的动物来论述的,而不只是当作所谓“资本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制约下的抽象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实践中,已有的研究往往只强调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给马克思思想转向带来的理论支撑,却忽视了青年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人物鲍威尔之间的紧密联系,弱化了鲍威尔思想给马克思带来的启迪因素。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被学界所认识,并形成了研究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共识。目前,经由麦克莱伦为主导的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之争,迈向了将鲍威尔思想置于马克思哲学理性的现实化意义上进行思想定位之观点演进。通过对观点的梳理,发现以往对鲍威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的研究,没有做到以鲍威尔最初的理论奠基为基础,来理解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走向现实的积极意义,导致抹杀了鲍威尔思想中可能存在的正义方面,因此未能撼动费尔巴哈主导说。在此基础上,反思费尔巴哈的“主体”在历史性上的缺失,从而引申出鲍威尔革命的意识形态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而理解马克思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是理解马克思首先的关键的一环。那么,马克思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作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经历了黑格尔的“观念”的人,即人的本质是自由,是“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人,即“人的最高本质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自己的现实的人,即社会性的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现实中把自己划分为二的混生性的整体。 黑格尔把理念当成人的本质,现实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外化,对马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深受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进一步而言,是在扬弃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因而,其理论底蕴和内在逻辑潜含在它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之中.青年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其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来自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影响很大,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体性原则蕴含了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出发点.透过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主体性观点,可以发现其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内在关联.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马克思而言,是可以超越却不可绕过的.毕竟,在给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影响方面,青年黑格尔派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对于马克思立场鲜明地与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决裂进而猛烈批判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马克思自我清算哲学信仰、自我超越进而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些学者按照马克思本人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但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特质,而且也切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为什么实践唯物主义更切近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性质?这是首先必须探究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集中而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特质。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评论,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在这些论著中,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认为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这样几个观点:第一,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