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专名     
专名(拉丁文为nomen proprium)是专用名称的简称,其相对概念是通名(拉丁文为nomen appellativum),即普通名称的简称。专名与通名的不同在于,专名是特指个体、单独概念或现象的名称,通名则是某一类个体、概念或现象的名称。例如,“海”是通名,但“北海”、“黄海”和“日本海”则是专名。又如,“语言”是通名,可是“汉语”、“德语”和“英语”等却是专名。许多专名都源于通名,所以专名与通名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如“农民大暴动”这个概念名称,若是泛指的,就是通名,但如果是特指14世纪英国的农民大暴动则是专名。  相似文献   

2.
王素华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10,25(4):167-170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弗米尔和诺德等提出,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本文基于目的论,以较有影响力的甘肃导游手册和各大知名旅游网站的英译文本为样本,将丝路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误差划分为以下四类:语用上的翻译误差、文化上的翻译误差、语言上的翻译误差及特定文本方面的翻译误差。然后进一步探讨其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3.
郭征难 《社科纵横》2013,(12):128-1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加深,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及其产业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好处,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而在旅游的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和处理好文化对接则成了重要的内容。要恰当的处理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树立起跨文化意识,由此,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出发,分析和阐述了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因素,并对其表现情况进行叙述,从而为后文的旅游翻译尤其是景点名称,地点名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古诗词翻译等方面阐述跨文化因素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和作用,并就如何有效加强旅游中的文化对接,培养和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景点介绍英译实践中,研究原文的语言特点,洞察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分析原文主导的交际意图,以适应原文和译文的生态环境,传播岭南文化内涵,达到宣传目的。以陈家祠、荔枝湾等广州知名旅游景点介绍英译文本为例,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包括句子结构的改变、修辞风格的调整、适应性文化增补等,从而实现译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生存与长存。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其晚年的二十余载中一直关注着李清照,并英译了存世的李清照词。《李清照诗词全集》是他一生中翻译的最后一部外国诗集。译者"相遇"李清照是中美文学交流史中的必然,尤其是在"同情"诗歌翻译观的指导下,"创意英译"翻译策略的确定及副文本的运用,为李清照词在美国、乃至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这不仅丰富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存在样态,更为中国汉诗译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金庸《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起标志性事件。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和文化传播中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翻译这部作品的缘起、翻译目的和策略、译者的角色、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话题都值得关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标准,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译者对作品本身有重新的理解,在语法和文化层面做出选择、调适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同时也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可接受性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话呈现了武侠小说翻译过程的立体图像,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胡峰笙  李欣  荆博 《社科纵横》2011,26(1):162-164
衔接不仅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是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在概述语篇衔接理论的基本要义、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实例着重探析了每一种衔接手段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出衔接理论运用是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整体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其理论要旨在于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及事物内在系统性和协调性。运用哲学理论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策略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正应和了《庄子》这一部具有哲学内涵的典籍。本文试图从哲学整体论的视角探讨《庄子》英译的翻译策略。探讨这一理论指引下的《庄子》英译具有哪些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对2008年出现的一些汉语新词进行翻译.由于篇幅所限,作者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中找出了部分新词,这些新词从奥运到地震到网络再到科技等各个方面,涵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然后作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翻译,最后总结出汉语新词进行英译的方法及策略.结果发现这些新词本身高度概括,这就给英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否则与原词在风格和形式等方面不符;亦不能太简单,因为过于简单,原来词义很难完全表达出来.鉴于此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翻译与加注的方法及直译、意译,意译加附加信息等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对汉语新词的翻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赖斯的文本类型学为基础,结合赖斯针对各种文本所提出的翻译批评标准,分析了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指向。翻译策略的选择与文本功能有很大关系,赖斯的翻译类型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具体表现为重形式文本的异化趋势,重内容文本和感染文本的归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五大小说名著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唐都学刊》2003,19(2):26-30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具有不可译 (英译 )的现象。从语音和字形两方面都存在可译性限度 ,不同翻译方法带来了不同得失  相似文献   

15.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1987年第二期《文学》杂誌上,发表有田道原子的文章《墨西哥的日本文学翻译》,介绍并分析了日本文学在拉美各国的翻译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田道原子认为:对于日本文学的英译和汉译,是近年来日本文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对西班牙语的日本文学翻译却无人过问。而西班牙语译的日本文学,其读者不只是局限于西班牙一国,其影响所及是包括巴西和少数欧美殖民地之外的全部拉丁美洲三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由于对专名不同表达方式的替换而导致的句子思想发生变化,引起了他的困惑,通过对专名及句子的意义和指称的区分将弗雷格的困惑得到解答。重点在于对意义和指称的解释,以及对为何从句中同一专名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句子思想发生改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化妆品说明书英译的原则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群俐 《社科纵横》2005,20(1):181-182
化妆品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消费品 ,其说明书在文体上既具有实用科技文体的一般性 ,又具有自身的文体特征。根据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及其实用性的目的 ,并通过汉译英实例的分析 ,可以认为 ,在中文化妆品说明书英译的实践中 ,应采用归化的总原则 ;此外 ,中文化妆品说明书的英译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译文读者心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芳 《社科纵横》2006,21(4):158-160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重点放在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上,强调译文的“忠实”。但是,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本文简要分析了读者心理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选择方面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敢 《创新》2013,(5):102-106
刘定逌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文章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定逌诗联进行英译,再现其诗联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诗人融感性、浪漫及理性反讽特征为一体的思想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对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形成的过程及对诗的目的意义等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还原其生态面貌,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魏望东  黄伯天 《社科纵横》2006,21(8):175-176
文化意象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积淀。典籍内含有不少的经典文化意象,本文利用两则《论语》英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案例探讨如何以可理解可接受并且据实再现原典精华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