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2,(3):110-112,118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叙述了煤矿工人莫瑞尔一家的日常生活,艺术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并造成人性的异化。伦理生态的破坏给莫瑞尔家庭成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困顿,使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母子畸恋,伦理纲常遭受僭越破坏,保罗更是在异化中迷失了自己。通过小说的艺术呈现,劳伦斯揭示了造成人性与伦理异化的原因,并尝试探索解救人类出路:从生活的激情和生命洪流中追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从残缺的爱到理想的爱--《儿子与情人》的主题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升炜 《社科纵横》2004,19(1):136-138
在劳伦斯的眼中 ,那种在异化的文明社会中异化了的男女两性关系使英国社会趋于萎糜、衰微。为了拯救英国社会 ,他从一个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反映了这种危机 ,并开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药方 :调整男女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开始了他的“调整男女之间关系” ,以整合世界的漫长探索的第一步。本文通过对小说的细读 ,通过分析小说中几对男女之间失败的爱情和不幸的婚姻 ,揭示了作品的深层主题 :追求和谐的、完备的、理想的爱。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指的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在地蕴涵着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生态文明的现实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与推动,两者的内在关联具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批判中,还体现在两者均指向人的发展和价值追求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生态伦理的重构遇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重构的关键。生成、发展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伦理剥夺",背离了生态伦理之"和谐性"本性,导致生态伦理的解体。随着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生态伦理应运而生。在人之存在境遇视角下,当今中国生态伦理的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可能出路规制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8.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张秀芝 《唐都学刊》2011,27(3):112-116
睿智而叛逆的文学大师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传统上对于劳伦斯的研究总是将他与性相提并论。现在从生态批评这一新视角解读劳氏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进一步揭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批判极端科学这一理性工具,从而表达作者在社会生态失衡下的自我抗争。劳伦斯面对纷扰喧闹的世界,以他犀利的目光观察和审视着人类的发展,并不断地对自己所处时代进行反省,表达了他对人类返朴归真,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体现的是人口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文明体现的是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改造的标志性成果,科学技术是文明的核心和标志.道德维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道德与文明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道德与文明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必须深入分析道德、文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探寻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文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在实现道德与文明和谐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最深层的本质,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人自身身心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中和"之德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对于现代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中和"之德所包含的普遍和谐理念,经过合理继承和科学转换,可以跨越时空,不仅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既可促进诞生它的母体———中华民族的进步,也可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异国、异族的发展,为人类谋求福祉。  相似文献   

13.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14.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5.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徜徉在旖旎海洋风光中,即将敲晌新年钟声的时候,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上午,就在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不远处,一场南亚地区40年来最强烈的8.9级地震发生了。大地震后引发了大海啸,10多米高的海浪席卷了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村庄和海滨度假区。到目前已造成至少16万人死亡,50多万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200万人需要食物、洁净水和卫生医疗服务。海啸尽管离我们而去,但其影响是世界性的、长久的。海啸灾难引发人道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地球村公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审视。人类置身工业文明的怀抱里,对洪荒早已失忆,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狂热中,大肆挥霍自然资源,使地球生态失去了平衡。海洋怒发冲冠,人类积蓄千年的文明辉煌在灾难面前,摧枯拉朽,不堪一击。在印度洋的狂怒中,人类从工业的灯红酒绿中警醒过来:原来《圣经》描述的灾难就在自己身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其实非常渺小,只是沧海一粟,任何人类都不是自然界的对手。印度洋大地震海啸令人类一刻都有不放松自己:抛弃夜郎自大,划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界线,最(?)地追求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让我们共同理智地审视,这不仅是你我的私物,而且是全人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强调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了人类取得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高红贵  赵路 《创新》2018,(3):7-14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守护青山绿水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生态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了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