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和平交往是文明交往的方式之一,贯穿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世界历史进程:宏观上,它是一种常态;微观上,和平交往看似主导,却只是一种表象,私有制是其根源。非和平的文明交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诸如推动科技、文明进步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且更深层次的还在于督促人类进行理性思考,进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工业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品生产与商业交往,是人类文明伊始的标志。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催生了人类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史演进的主要动力,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则促使了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的形成,现代工业的发展更是加速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广泛交往与深度融合。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产物——资本,在世界文明交往与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不仅其本身是文明的产物,它还是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桥梁。资本不断增殖的本性,有力而快速地推动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深化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4.
兼善天下、担当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文明理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深刻阐述文明的本质属性、剖析文明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探寻文明发展动力,批判并超越旧的西方文明观。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凝聚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共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聂继红 《唐都学刊》2008,24(3):33-36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刻人性反思.生态伦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日益凸现的生态危机使人类在承受自然的惩罚中深刻意识到确立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生态伦理的现实蕴意要求人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克亮 《探求》2010,(4):9-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当代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发展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及创新路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海浪  谭林 《社科纵横》2011,(10):39-41
网络空间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等方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各种行为。众多的网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往往会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无节制地使用网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等带来众多的问题。司法部门、公安管理部门、宣传舆论部门、网络管理部门、网络技术研究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家庭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网瘾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8.
李钢 《探求》2001,(4):54-55
由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信息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21世纪是信息社会 ,这已成为人们描绘21世纪社会特征时达成的首要共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在当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网络化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可以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或即将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 ,同时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这给我国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带来挑战。信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而美国现代主义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蕴,其对构建生态文明有着很强的的启示作用.迪金森的诗歌传递出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新鲜而又陌生的自然观、神秘而又敬畏的自然观和认为人的生命终结是回归自然本真的人生态度.这些,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珍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动荡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到来,一种新文明和新文化正在取代现有的文明和文化。处于两种文明和文化交接之际的法国人将  相似文献   

11.
赵丽涛 《创新》2014,(1):46-49
面对当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生产力观存在误读,站在"主体中心"立场审视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实质上,马克思生产力观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应该科学解读和阐释马克思生产力观,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明存不存在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区分,是当前世界文明交往与对话中较为敏感的话题.但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视野中,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存在优与劣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的.因此,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与分析文明是否存在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区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自身文明作历史的考察与分析,客观地评价与认识其他文明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既有利于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涂良川  潘依林 《国外社会科学》2023,(2):210-225+247-248
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与技术的再次深度合谋产生“技术封建主义”,代表了技术文明的现实悖反与资本逻辑的时代面相。一方面,发达的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是人类自由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导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逻辑,使人再度回到抽象的“群体依赖”。技术封建主义本质上是以产权、接口、标准等原则“割据”地重述占有与征用的封建逻辑,是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今天的科技虽然推动了人本质力量的提升、交往能力的扩展和独立自主的获得,但是技术封建主义却现实地表现为政治退步的“寄生经济”,并使资本家假借科技之名坐享其成,成为“懒惰的食利者”。对西方左翼学者“技术封建理性批判”的政治批判研究表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揭示“技术封建主义”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现实,深刻批判资本对科技支配的政治逻辑本质,才有可能真正使发达的科技服务于人,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日趋重视。当今在世界上,有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经济管理学家、伦理学家都从不同系统、不同层次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它的哲学性质,并深化对人际关系的规律性和现实性的重要的意义认识。一、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质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人类具有物质性的欲望,又有精神性的需要,在这两者要求  相似文献   

15.
肖峰 《创新》2017,11(6):61-69
网络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由此形成了虚拟社会化或虚拟交往的人际新关系。虚拟社会化对于现实交往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形成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扩展交往的广度时影响了交往的深度,形成了浅交往、弱连接的泛化,甚至导致了"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和"5A"等负面效应,构成为互联网对人和人之间既连接又隔离的交往悖论。认真看待和解决这一悖论,是信息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茜 《社科纵横》2024,(1):11-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确立和系统阐述,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开辟的广阔前景,以互学互鉴为践行路径,以合作共赢为价值取向,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文明交流中增进各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汇聚力量,为人类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构筑坚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任何时代的哲学思考,都必然是基于“公共性”问题的公共哲学思考。中、西、马哲学对话强调对如何达成现代人类之深刻的“公共性文化和价值信仰”的普遍共识问题的深切关注,其对话主题以为当代人类提供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为旨归:即以生态公共性和生态正义观念为核心,提倡“共生”的价值理念;奉行正义公共性,提倡对话、“合作”、“共享”的价值理念;奉行主体交往理性,提倡“共在”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德)C.策佩尔城市的概念_如果人们要谈论城市及其未来,首先就应该从概念上确定什么是城市。我的城市概念是:城市是文明的一种持续形式,同人类本质的基本常量相适应。它是人们实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场所,即社会在劳动和闲暇时间进行合作和交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杨丽佳 《探求》2000,(3):53-54,56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对已经走过的路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也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它向人类的价值观、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回答人类面临的这一新课题,确立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才是自觉的和可行的。 一、发展的新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加速的,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创造出来。然而人类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前提规定为四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主体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存在.他们认为在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体现出交往实践的发展.他们还提出生产与交往具有同构性;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社会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任何实践都是社会中的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