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产生了,它是当代社会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形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则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与统一、异化与和解,主张在实践中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因而理解和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威 《社科纵横》2006,21(8):16-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是当前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的理论;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社会程度的标志理论。在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理论为我们建构和谐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构建和谐生态观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的生态经济观,和谐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谨 《社科纵横》2008,23(3):12-16
从科学方面来看,人类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元素,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文化领域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天道与人道、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在后现代时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7.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娟 《社科纵横》2006,21(12):27-2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人和自然的媒介,劳动过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对于解决现存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新尺度,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第二,"绿色化"代表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超越.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原则助推生态治理,坚持将"生态共生"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两型建设”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三大核心理论,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理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理论。最后,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对中国“两型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福源  樊勇 《探求》2006,4(1):12-13,3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和谐社会要求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相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0):13-16
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详细查阅了相关经典著作,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与建构,从学理上探究生态德育理论依据,这些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德育重要的理论基础、借鉴的思想宝库和生态的智慧源泉。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生态德育,用以指导生态实践,特别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13.
聂继红 《唐都学刊》2008,24(3):33-36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刻人性反思.生态伦理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日益凸现的生态危机使人类在承受自然的惩罚中深刻意识到确立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生态伦理的现实蕴意要求人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盛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环境恶化、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超载、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反思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承认自然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主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控制容量,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刘宇楠  高欢欢 《创新》2016,(2):63-69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价值观。作为一种新价值观关键是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文化基础,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理解和认识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契合生态价值观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嬗变,也契合生态价值观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的实践演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上要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转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17.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8.
高红贵  赵路 《创新》2018,(3):7-14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守护青山绿水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生态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了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