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传礼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09-111
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一生中发表了许多作品,有诗、散文,也有小说,其中《春》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对作者岛崎藤村及其作品《春》的分析,阐明了作者创作《春》的动机,揭示了作者与《春》中主人公岸本拾吉的关系,反映出明治初期新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抱负和苦闷。 相似文献
2.
杨眉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5):50-53
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先锋作家,是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人,骨子里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丈夫气概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共同造就了一个独特的郁达夫。他的感伤既非斯特恩式感伤,又非传统文化中之感伤,这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灵魂与社会精髓之感伤,是“小我”与“大我”完美结合的感伤。 相似文献
3.
郑丽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08-112
中国作家巴金和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选材上都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上,在对女性命运的描绘上,在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上,均有惊人的相似:都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勾勒了封建家庭的腐败、封建宗法的反动、封建制度的糜烂,彰显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两部作品对封建思想的颠覆、对现代家族小说的建构,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於泽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73-75,86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中日文学史上分别占有重要地位。两部作品在相同题材和主题背后,隐藏着同中有异的文化结构。两位作家虽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但都从自传体角度阐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与根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巴金的《家》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岛崎藤村的《家》则包含着神道与儒教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刘久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22-25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李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2):79-82
郁达夫寓居日本近十年,深受日本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形成独特的自叙传抒情风格。郁达夫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的展现自我,具有“自叙性”;同时也受日本审美意识“物哀”的熏陶,感怀伤情,具有“抒情性”。 相似文献
7.
王梦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44-49
文章从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家>来分析日本明治社会残存的封建传统家族制度,并选取小说当中小泉实这一代表人物,重点说明日本传统家族制度中的家督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8.
钟海林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3):30-33
郁达夫小说与新女性小说有许多相似性 ,都具有私小说的性质 ,情感的真诚性 ,自叙传的性质 ,浓重的主观色彩 ,对社会人生严肃的态度 ,二者的文体也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及“唯美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文章探讨了日本文学尤其是在日本大正年间流行过的“私小说”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作家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晓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91-93,99
五四时期张扬个性的郁达夫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员,他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传统影响,在抒写女性时,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男权意识与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11.
陶曙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611-614
郁达夫和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创作,有颇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他们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即相同,又各具特色,他们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碑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13.
吴建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87-90
川端康成和郁达夫是中日两国的著名作家。他们在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理念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川端康成和郁达夫创作上的这种相似性表明中日文学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李建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6):60-64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15.
许海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1-58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6.
张志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4):80-83
人们对郁达夫的小说、诗歌评论研究较多 ,但对他的传记文学却鲜有评述 ,本文想通过其自传、书信日记、文人传记和传记理论等几个方面的探讨 ,论述郁达夫在中国传记文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 ,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 ,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 ,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 ,强调自我尊严 ,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 ,主张个性表现 ,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8.
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海外郁达夫研究,主要以日本、东南亚、欧美三大学界为代表,各各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视角、特色、倚重和成果,诸如日本学界的实证批评,南洋学界的主情批评,欧美学界的文本批评,都给国内郁达夫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和借鉴的新的信息和方法,亦体现了海内外郁达夫研究的互动和互补. 相似文献
19.
施敏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2)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在众多崇拜卢梭其人 ,仿效卢梭写作风格的中国作家之中 ,与之最为贴近的要数郁达夫。时代精神的契合、文学观念的相近、个性气质的投合 ,使郁达夫对卢梭很偏爱 ,并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卢梭”。但是 ,从卢梭和郁达夫的自传中却体现出两者不同的精神内涵。卢梭的自传只是借用“忏悔”的外衣 ,目的就是要突现自我 ,表现自我。与之相比 ,郁达夫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他没有卢梭那样对自我的充分信任 ,他是在忏悔中寻找希望。卢梭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而郁达夫也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胆探索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