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需要分成两种情况:第一次走出非洲和第二次走出非洲。第一次走出非洲是直立人或非语言人走出非洲。这个结论本身就能解释为什么非洲人遗传变异大,但不能推出人类语言都起源于非洲。第二次走出非洲是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这些智人取代了亚洲的早期智人。即使第二次走出非洲的假说成立,人类语言的起源仍然存在一元说和多元说两种可能,多元说可能性更大。目前非洲人遗传变异大这一观察数据本身不能区分是第一次走出非洲的结果还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非洲的热爱。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和谐三方面分析《走出非洲》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叙述手段在读者和观众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本的创作者可以通过顺序、节奏等叙述因素控制读者或观众。艾萨克·丹森的小说《走出非洲》打破了正常的叙述顺序,读者在阅读非洲的奇闻逸事的过程中会对文本产生极大的兴趣。西德尼·波拉克电影《走出非洲》则强调内心独白和音乐的作用,导演对文本进行了视觉和听觉的重建,让观众看到一个情节更加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凯伦·布利克森(1885-1962),笔名伊萨克·迪内森,以描写非洲经历的自传体小说见长。小说家生前并未受到评论界太多重视,去世后随着影片"走出非洲"带来的全球轰动效应,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这位已去世多年的丹麦女作家。本文一方面想探究为何在20世纪60年代前女性作家的作品大都会处于一种被淹没状态,另一方面也从凯伦·布利克森的个性因素着手,分析一下为何女作家有意淹没自己的声音,以及她又是如何借助丰富想象宣泻受压抑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异域色彩的自传体小说,以非洲和非洲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自身具有三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欧洲贵族、白人女性和殖民商人。在各种不同身份的关照下,迪内森笔下的非洲和非洲人民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另一方面,异国形象的各种呈现都是迪内森多重身份的一种隐喻再现,以帮助作者全面了解自我,完成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展示殖民者“走出非洲”的历史;反映非洲人民的觉醒;塑造出富有时代色彩的、崭新的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启动,计划中提出未来中非科技关系发展的宗旨、原则、领域、机构设置和实施方式等内容,致力于增强非洲国家科技能力的建设,实现中非共同发展。"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是使中非关系不断拓展与深化的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各国加强与非洲科技关系的回应。"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立足于中国和非洲科技的发展现实,对非洲科技发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必将促进非洲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8.
从隐喻的视角解读《走出非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作品的分析方式不同,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分析了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文中介绍了小说作者及主要内容,阐释了隐喻的含义,隐喻与走出非洲的联系,主要从文体、相似性与文化性、新隐喻、语篇的连贯四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由此可看出隐喻不仅出现在句子、话语而且体现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竹内好在研究鲁迅的小说时,阐明了"抵抗"或"回心"对于非西方文学的意义,尽管非洲作家所经历的回心的心灵运动与竹内好、鲁迅并不尽相同,但非洲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却属于这种回心的文学。在黑非洲作家中,强烈意识到"回心与抵抗"式命题的是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我们可以借助"回心与抵抗"的概念来研究阿契贝的《神箭》,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代表性人物伊祖鲁面对土地、宗法和父法由于白人的到来而引发的危机时的选择,探讨非洲现代知识分子"回心与抵抗"的心灵史。"回心和抵抗"在非洲历史中有着独特的内涵,鲁迅只是展示了文化和社会的败象,而阿契贝可以非常详尽而准确地描述出民族经历毁灭的过程,因为这就是非洲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凯伦·布利克森(1885-1962)是丹麦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描写非洲经历见长.文章通过解读其最知名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再现作品中及作品背后的传奇人物凯伦·布利克森--勇敢的开拓者、非洲土著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11.
凯伦·布利克森(1885-1962)是丹麦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描写非洲经历见长。文章通过解读其最知名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再现作品中及作品背后的传奇人物凯伦·布利克森——勇敢的开拓者、非洲土著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冲突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非政府组织全面介入非洲大陆的冲突管理,广泛涉及早期预警、冲突调解、人道主义援助、冲突后的重建、人权保护与良政等领域。非盟和联合国日益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冲突管理中"自下而上"的建设性作用。非洲冲突管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建立一个跨国框架来增进非盟、联合国相关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从而使非洲安全机制得以建立起纵深的防御体系。中国也应积极关注非洲冲突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上海电影节"走进非洲"中外合拍电影发布会后,一位气质优雅、美丽端庄,热情大方、谈吐不凡的女士与参会人员愉快地合影交谈,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她叫王小瑞,中国上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的精英,在美华裔慈善家、商界精英、电影人和投资人。王小瑞一路走来,不断追逐新的梦想,在事业有成的同时,积极为中美乃至国际文化影视传播交流搭桥铺路;就连  相似文献   

14.
中非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在追求工业化的进程中却有不同的道路和结果。当今,非洲国家需要在借鉴中国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办好国有企业等制造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地结合好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非洲个性”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后现代法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和区别证据材料和证据,论证二者在诉讼法上的分离.又通过对目前几种典型证据概念学说的评析,努力从理性和非理性相统合一致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诉讼证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在"根据说"的基础上引入两个参数变量--证据的基本属性和证据标准,诉讼证据是指符合一定标准经法庭程序质证审查并最终使法官对案件事实形成心证的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该人才奖励计划实施15年来首次在国际政治领域设立长江学者,是对刘鸿武教授长期扎根于遥远而艰苦的非洲、坚持用中国眼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为研究刑事证据提供了新视角和理论工具。对刑事证据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即群体的内在结构和内在关系来思考个体的特性,由此形成了刑事证据场域。"刑事证据场域"是由刑事证据及证明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网络"场"以及刑事证明的环节、程序和规则所限定的"域",再加上相关主体的"惯习"这一主观的性情倾向系统构成,包括场域的主体、时间、空间、资本、程序和惯习六要素。  相似文献   

18.
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7,(11):50-51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类人猿是从非洲森林走出来,来到热带稀树干草原,他们在那里用棍棒刨取植物根块来食用,变得聪明起来。可是这个观点却遭到许多科学家的质疑。有科学家认为,其实,类人猿下树后并没有到热带稀树干草原,而是到了水里,正是水中的活动以及浴场的欢情使人类毛烘烘的祖先变得面目全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有三处"证据"表述,但其含义不尽相同。48条第一款中的"证据"意在强调证据的功能,即"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这是对刑事证据内容的解释,暗含证据的关联性;第二款处的"证据"通过列举八项证据种类,意在强调证据的法律形式,体现了证据的法规范属性。第三款中出现的"证据"综合了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证据内涵,是证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有在内容上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在形式上符合法定要求的才是证据,但此时的证据还需经过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审查,确证属实后才能最终作为定案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