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簋、遣伯盨的“乍”字应读为“胙”,其义为赏赐,与另一件再簋的“赐”为同义词,酓章钟、酓章锌、公鼎的“乍”字也应如此解释.  相似文献   

2.
湖北荆门包山出土楚简所载卜筮祷辞,其中有楚先祖老僮、祝融、媸酓三名。楚为祝融八姓之后;老僮即卷章,见于谯周说,惟媸酓其人,于史无征。古人崇拜天象,将天象拟人化,楚简中所载楚先祖,属于月象的拟人化。何以得知?请申其说,以求教正。《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据《五帝本纪》,黄帝有二子,一曰玄嚣,一曰昌意。我曾考定玄嚣即天干,昌意即地支,楚为姓,先属于祝融八姓,后属于陆终六子,  相似文献   

3.
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器物很多,如一百三十多件铜器及其附件像鼎勾、匕、勺等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作(口寺)用终”;大小四十五件甬钟上都有“曾侯乙作(口寺)”;在一些兵器上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用戟”等。并且在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铸钟上,有“作曾侯乙宗彝”的铭文。“曾侯乙”三字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由此来断定该墓主即为曾侯乙,应该毫无疑义。如果这座墓尚不能定为曾侯乙墓,那在考古上只怕更没有墓能判定其墓主的了。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曾侯乙尊盘的造型,通过对曾侯乙尊盘器形、部件和制作工艺的层层分析,反映出艺术本质是以形象化为手段营造的可以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墓形制为不规则多边形,墓葬为岩坑竖穴,深达7米以上。外棺、内棺总重约5000公斤,土坑竖穴,未设墓道,印证了"诸侯之墓悬柩而下"的说法。中室、东室是曾侯乙墓的主体。曾侯乙作为诸侯,安葬于东室,与楚国王墓墓主放在中间墓坑有别。西室、北室长宽不一,既以礼乐为依归,也是墓主生前居室结构之再现。  相似文献   

7.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8.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9.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10.
芙蓉镇     
苗日 《社区》2014,(14):29-29
芙蓉镇位于酉水之滨,距永顺县城51公里。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西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之一、“小南京”之美誉.  相似文献   

11.
在辨析前贤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秦武公钟铭文>与<史记>的相关记载,推断<秦子簋盖铭文>中的秦子应该是出子.铭文中的"姬"姓女子与<秦武公钟铭文>中的"王姬"系同一人,她是宪公的正夫人、出子的生母.出子被称做子,既不属于子爵称子,也不属于"公侯在丧日子",而是秦国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由这件簋盖铭文可以推断其他几件秦子器亦为出子时作.  相似文献   

12.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13.
结合扬雄《方言》及古籍相关训诂材料,释证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古方言词语二则:将《曹沫之陈》的“散果”释为“散敫”,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意指击伐;将包山楚简的容器名“算”释读为“戺”,是一种长颈大腹的陶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5.
南楚方言与楚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楚方言各地受楚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楚方言对南楚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论包山楚简鲁阳公城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竹简的纪年,有“鲁阳公以楚师後城郑之岁”一条。鲁阳公是楚惠王时始封的县公,文献称鲁阳文君或文子。楚悼王八年,郑国政局动乱,他曾有意代郑,受墨子劝阻。这时楚国为防备韩国南下,与郑站在一边,鲁阳公又与韩交战,“城郑”之事即发生于此时。包山2号墓葬于楚怀王时,鲁阳公城郑之岁乃是追记。  相似文献   

17.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8.
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峡江地区具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楚人西进应是为了获取它。在蜀国的打击下,巴国衰弱下去,楚人获得了西进峡江地区的机会,在肃王、宣王时,遂逐渐占有了该区域的盐卤资源,设置了巫郡进行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19.
《楚帛书·甲篇》出土以来,解读者众多。但因文字缺失多,意义的阐释差异大。本文拟对其重新识读,以期为研究楚创世神话文化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胡文英《屈骚指掌》,是清代一部考证务实、见解通达的重要注本。胡文英虽为官从政,生活却“食贫居贱、辛苦流离”,尽管其窘迫之因与屈原有异,然亦可想象胡氏彼时境遇与屈子被放逐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相通处,冥冥之中引领他在《楚辞》中找到了情感寄托之地。受考据之风熏染,胡文英注《楚辞》之方法与体例多与梁启超所概括的清代朴学之特征相符。又胡氏著有《庄子独见》,其释《庄》的方法,如“时文之法”、“空言之法”、“微探之法”、“品读之法”、“自得之法”等对治《骚》多有影响。文章从胡文英的生平、所处时代及著书三方面,挖掘其关联性,继而揭示《屈骚指掌》成书之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