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可从认知逻辑找到根本问题的得失所在。30年研究表明,上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认知逻辑模式,曾为中国美学史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起点,但随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的深入,这种认知逻辑日渐暴露出认知维度单一的局限。2000年以来,从文化认知逻辑切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崭新的路径,此一路径以其多元视角切入、思想内容的深邃丰富和隐喻系统的对应补充,不仅标示了未来中国美学史着重创造性的“自己讲述自己”的学术品格,而且也预示了与国际美学在文化诠释方面可实现深层接轨的开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重要的巴蜀文人张佳胤,诗与王世贞、谢榛等人齐名,被王世贞称为"后五子"。张佳胤终身与其师重庆太守刘绘交谊深厚,少时受刘绘的知遇之恩,喜兵法,仕宦通达;尽管刘绘"磊落负奇气",张佳胤"神敏而精藏",但二人意气相投,多有诗文唱和;且刘绘固以古文辞名,亦影响张佳胤咀萼掇实先秦两汉文,魏晋盛唐诗,屈宋杨马赋;刘绘诗风"铿鍧宏丽",张佳胤"词气纵横而乏深致"。  相似文献   

4.
从存世碑刻考清代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曾被刻碑上石.这些碑刻很少为各种文献所著录,而大都以实物的形式散布在各地,并且正在日益减少,渐趋湮没.而对于清诗研究来说,它们实际上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中可以挖掘出不少为其他文献所缺乏的东西,对考察作品的版本异同、创作背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以杭州所见康熙皇帝、袁枚、梁章钜等三位清代作家的诗碑为例,特提出从存世碑刻,考清代诗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齐策三>所载<楚王死>一文,既有违史实,又不合事理,且写法独特,故历来被视为奇文.对其由来和性质的探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若参照<鬼谷子>所论纵横术细加剖析,则不难发现,此文借事生说,因事设辞,其实是一篇现身说法的纵横术讲义.  相似文献   

6.
《四明丛书.张苍水集》(四明本)的《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标题中有"重"字,意味着张苍水曾经两次登上普陀山。而1934年广东黄晦闻、邓秋牧编校之国学保存会刻本《张苍水集》(国学本)则无"重"字,意指"初登"。经笔者考析,当以国学本为是。  相似文献   

7.
宋本《伤寒论》中“相搏”为“相Bao”之讹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伤寒论》早期传本以及历代治仲景学之名家对“相搏”的注解等方面 ,对“相搏”为“相”之讹误进行了考证 ,同时亦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相关分析。指出现行《伤寒论》诸本中之“相搏”多为“相”之讹误。建议中医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证。同时希望日后再版《伤寒论》及其各种注释本时 ,对各版本中之“相”的处理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汲古阁原本《楚辞补注》为底本 ,参以笔者所见其余六种版本 ,对《渔父》一篇的王逸注解详加校勘 ,列其同异 ,定其得失 ,以求恢复王注原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0.
《法宝联璧》编者箋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绎《法宝联璧序》中记载了38位《法宝联璧》编者的详细信息,是研究梁代中期文学以及士人活动的重要文献。本文对照《梁书》、《南史》,考订这些信息与史书记载的异同及其正误。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一些学者,将老子老聃混同于太史儋,荆门郭店楚墓 竹简《老子》出土后,又有某些学者宣扬“老子太史儋同一人”论。本文详尽考证了太史儋 其人其事及其思想特征,证实他是活动于战国中期的具有历史循环论思想的东周王朝一个史 官,与主要活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老聃绝非一人,确论他们是不同时 代、不同学术和思想特征、不同姓氏祖先、不同名字并不同身世事迹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12.
楚平王时的采菱城和城州屈——兼论屈原祖籍汉寿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吴楚争衡时期,楚平王在内忧外患中为巩固统治,对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恢复了陈、蔡诸侯国的地位,减少对外战争,实行"城州屈"和筑采菱城"为舟师伐濮"的措施.历史文献和汉寿出土的文物,显现出沅水下游常德、汉寿在楚国及屈氏家族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屈原祖籍汉寿说并非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