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宗教文化、民俗节庆等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因此,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体育的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对于深层次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及文化内涵,扩大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团结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舟曲坪定的"跑马节"、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天干吉祥节"和"东山转灯"等节庆民俗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节庆民俗具有仪式性与习俗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明显的宗教烙印和地域性特征,反映着藏汉民族传统的民情民俗,是维系舟曲藏、汉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4.
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节庆盛典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往往是异族文化所缺失的。《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霍克斯译本,对大量的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汇进行了各自认知的翻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原则以及对源语文化的认知,都会影响其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的选择。如果要将那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词汇完美地传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是乎近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榕江县 S 村为研究个案,就政府在帮扶侗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悖论进行了探讨和省思。 将“文化传承人冶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进行保护的方式,虽然在表面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袭,同时也助推了歌师的卡里斯玛型权威不断消解的隐忧;歌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二重性困境中,艺术化生活方式逐渐淡化;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召集的主体由“寨老冶转换为村两委,歌者们仅作为“表演者冶而存在,集体展演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去民俗化冶的特点;政府期望通过制度化的帮扶,建构起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反而却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民族文化的自洽机制。唯有创设点燃传统村寨内在文化自信的文化生境,激发地方性自我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由“圈养式、帮扶式保护”向“自发式、自助式保护”转型,才是民族文化免于外源的制度性破坏并得以焕发生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云南映象》的歌舞大量来源于民俗仪式。在整个歌舞中,祭拜神灵、生活劳作、节庆纪念等民俗活动仪式贯穿始终,包含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民俗活动仪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因此,原生态歌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味,积淀着深邃幽远的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新民俗层出不穷,可分为反传统型、时尚娱乐型及网络民俗等等。新民俗产生的深刻根源乃是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异质文化具有的消费性、物质主义等特征,内在决定了新民俗的狂欢化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大众共享等理念也易导致狂欢化,当然,节庆习俗本身也具有纵情尽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狩猎、战争、民风民俗、宗教习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节庆性和娱乐性。它至今仍活跃于民间庆祝活动和有组织的各种赛事之中,同时也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重视全国民运会和新疆民运会;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全面地收集、整理、发掘、保存和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是文化人类学和纪录片相结合发展而来,它通过视听语言实现对异文化的表述,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完整地呈现,进而达成对文化事项的“深描”。而在影像所建构的时空中,影像媒介的联结性则帮助观众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并通过仪式再现的方式唤起人们对文化的共同记忆,于多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情感共同体,达成情感共识,进而强化群体认同。同时,导演通过对民族文化基因符码的深刻挖掘与生动呈现,完成了对民族文化及精神意义的深刻表达与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1.
民族节庆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在校学生具有美育等价值。民族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的传承是其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从民族节庆的流变、民族学生走进节庆的事实,对民族节庆在校园传承中的教育价值和民族节庆进校园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指出让学生在对节庆活动的参与体验中达到寓教于乐、增强学习主体性、接受生态美育的目的。面对多样化的传承格局和教学实际,民族节庆进校园、学生走进节庆活动的传承方式也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译介名著《红楼梦》时,中国译者杨宪益和英国译者霍克斯受各自文化的立场、地位和态度的影响,分别采用了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得其中的宗教、民俗、地域等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于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影像进行表达与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表述范式。影像为少数民族“族群记忆”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原生态”与文化事象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策略与源泉,也是其传播方式。在影像表达中,文化事象会受到电影叙事结构与“文化传播折损”的影响。同时在与“他”民族的交互与对视中,少数民族常处于“被想象”一方,文化事象与影像表达依然存在着不同价值视角的冲突与博弈。  相似文献   

14.
抢救和保护羌族传统文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文化保护必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目标下进行。大众传媒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高效和生动;而且,虽然传媒对羌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强化了羌族的民族意识,但涉羌宣传具有的将民族文化符号化的倾向,又将羌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觉知与其他民族对羌族的认知统一了起来,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因此总的来说,传媒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了重要且适当的角色。但是,传媒对旅游及相关产业推广的力度还需加大;应广泛应用羌语这一民族象征符号来包装民俗旅游和民俗手工业品,而对于羌语新闻和校园中的羌语宣传,则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厚重底蕴;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文化主体的塑造,即民族群众现代化理念的唤起和民族文化自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从促进文化建设的角度指出民间信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工艺美术、表演艺术、民俗节庆、历史传闻、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具有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恶意入侵、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影响输出、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社会风气、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等文化价值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因疏于管理而导致民间信仰活动中出现盲目迷信、滥建宫庙、过度产业化等一些乱象与不良影响,主张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理性态度,对民间信仰活动从场所、内容、信众、崇拜对象、组织人员、文化遗产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积极引导、科学改造,实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0.
从早期的民族志影像拍摄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介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人类遗产保护的影像化传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构成的藏地文化景观正在面临一个变迁的时代,格萨尔口传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文化线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传统的过去和未来,那么民族志影像和数字化手段的记录和传播又可以在雪域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民族志影像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阐释和传播使族群记忆和文化资产得以另一种方式形象化留存,并在传播过程中进一步完成文本和表述对象内涵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