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剥离非经营资产,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转制的现实要求,正确界定国有企业中非经营资产的性质与范围,则是剥离非经营资产存量的前提。哪些资产属于非经营资产?所有的非经营资产是否都要剥离?是否都按同一方式剥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非经营资产剥离时的具体操作。 一、应予剥离的非经营资产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有企  相似文献   

2.
徐虹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3):110-121
本文以2004-200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同属管辖交易的独特视角,从市场化进程差异、资产剥离同属管辖交易以及企业产权配置三个方面探讨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业绩改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地方政府干预越少,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后的业绩越好.但是,如果资产剥离交易双方同属地方政府管辖,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控制的产权生质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后业绩改进产生负面影响,非政府控制的产权性质则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多个大股东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增加了企业现金持有,这种增加效应主要出于大股东的“预防性动机”和“战略性动机”;而且其影响在民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明显。这种“高持现”并非大股东之间“共谋”的结果;相反,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持有提升了企业价值。因而,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引入多个大股东并存的治理机制,发挥大股东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同时,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把握市场机遇,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股东构成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流动性和信息非对称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内生的股东地位选择模型.并在些基础上,求解了所有股东全为小股东和有一个股东为大股东两种特定的股东构成情形下的资产的理性期望均衡,并分析了这两种情形下的股东福利问题.从而在福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一个股东愿意成为大股东的条件,说明公司股东的内部构成确实受到流动性和信息非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安排可以降低经理人的代理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然而,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能导致监督过度,从而减少了那些从长远来说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行为。基于此,本文以2000~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会抑制企业创新。进一步地,当其他大股东的数量越多、相对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时,对创新的负向作用越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多个大股东会导致公司风险承担能力下降,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降低,从而为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安排所导致的"过度监督"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证据支持。此外,我们还排除了大股东的合谋假说,并发现独立董事这一机制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他大股东的"过度监督"行为。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及多个大股东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文献,对现实中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均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资产剥离的定义,以及支撑资产剥离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与资产剥离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相关的管理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归核化"理论、融资理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企业资本配置的理论阐释,以无风险资产与风险性资产投资为研究对象,将大股东侵占因素内生到企业价值期权模型之中,数值分析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对企业资本配置决策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的侵占行为是导致上市企业资本配置行为扭曲、资本配置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2)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导致上市企业对风险性资产投资的非效率"挤占";(3)大股东的侵占水平与无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正相关,与风险性资本的配置比例负相关;(4)大股东的侵占水平与企业价值负相关,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大降低了大股东的侵占水平,提升了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0-2004年发生资产剥离的372家公司为样本,对价值创造指标进行了细致分解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剥离前一年EVA都为正的公司,毁损公司价值的剥离在剥离前一年的资本利用效率、资本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和收入都较低。对于剥离前一年EVA都为负的公司,资本支出偏高的公司虽然通过剥离能回收部分资本,但仍无法改变毁损公司价值的状况。对于剥离当年EVA都为正的公司,如果剥离当年的资本利用效率偏低,这样的剥离在剥离后一年是毁损公司价值的。对于剥离当年EVA都为负的公司,如果剥离当年的资本支出和资本成本都偏高,在剥离后一年也无法改变毁损价值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资产剥离是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上市公司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探讨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产生的冲击,其次分析了资产剥离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重要影响,最后,论述了如何对资产剥离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窦炜  刘星  安灵 《管理科学》2011,14(11):81-96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不同控制权配置形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0—2008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的过度投资扭曲程度与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投资不足则与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在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条件下,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根据多个大股东之间的监督或共谋而呈现出不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监督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得到缓解,而投资不足加强; 而当多个大 股东互相共谋,形成股东联盟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将会加强,而投资不足缓解.  相似文献   

11.
刘华芳  杨建君 《管理学报》2013,(7):1034-1040
基于股东能动主义观点和行为视角的治理理论,研究大股东参与行为影响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作用路径;比较分析在不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信任水平下,大股东参与度影响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差异。运用150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大股东参与度正向影响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大股东参与度通过促进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战略共识间接作用于企业突破式创新绩效;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信任关系正向调节大股东参与度与战略共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企业内部资本配置的理论阐释,以无风险资产和风险性资产的组合投资为研究对象,从控股股东无偿占用上市公司内部资金的角度构建企业价值期权模型,探析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对资本配置决策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相关,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与企业资本的配置效率负相关,也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并且发现,由大股东侵占而产生的对风险性资产的非效率"挤占"是导致上市企业资本配置行为扭曲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不同控制权配置形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的过度投资扭曲程度与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投资不足则与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条件下,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根据多个大股东之间的监督或共谋而呈现出不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监督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得到缓解,而投资不足加强;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共谋,形成股东联盟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将会加强,而投资不足缓解.  相似文献   

14.
资产结构、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委托代理模型和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股东最大化剩余推导了生产效率参数的求解方法。以此为基础,主要研究了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利用1999-2006年期间存在管理层持股745个企业年数据,发现在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倒U型"规律,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存在正U型关系。因此可以得出资产结构能够影响生产效率和企业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柏培文  陈惠贞 《管理评论》2006,18(2):37-43,14
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理论可分为传统安排理论和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论、激励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称论、风险承担论、重要资源拥有论、状态依存论。如果对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真正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实际上只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控制权、资产专用性和重要(关键)性资源,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三个悖论.即资产专用性与控制权两种解释的悖论、控制权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以及资产专用性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资产稀缺性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依据的论断.在这一论断框架下解释三个悖论产生原因,同时从企业资产稀缺性程度不对称出发,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工人等契约各方剩余索取权安排作一般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股改后的解禁股份出售事件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过程中的内幕交易与大股东侵害问题。研究发现,大股东在解禁股份交易中具有显著的择时能力,表现为通过出售股份赚取了超常收益、也及时规避了损失;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有助增强其择时能力,但由于信息优势在主动型内幕交易和被动型内幕交易中的不对称作用,只有控制力较强的股东才更有可能及时规避损失;股东关系有助于弥补控制力的不足,在与公司控股股东关系密切的情况下,控制力较弱股东也能在股份交易中及时规避损失。研究从股东控制力和股东关系两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股东侵害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为思考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侵害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也为加强对解禁股份的交易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双重代理成本决定了大股东出售解禁股行为与股权性质及公司财务特征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控股股东,国有控股大股东的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公司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管理水平较好但每股收益低下、公司规模较小等财务特征.而且,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动因并不相同,资产负债率高和货币资金持有量低是导致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差是导致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负债率较高和每股收益低下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营业利润率低下和规模较小对非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大股东通常在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减持获利,减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时间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治理及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荣  曾勇  邓建平 《管理学报》2007,4(3):363-372,378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股东的出现可以解决股东分散带来的搭便车问题,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但同时,大股东的出现又带来了另一个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从股权集中的现状、大股东出现的原因、大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大股东治理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内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9.
股权结构的陷阱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本文研究了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公司治理环境中,股权结构和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沪深两市一千多家上市公司过去三年的非平衡纵列样本,本文利用一系列模型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控制了行业和公司层面的固定效应、股权结构内生性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控股股东持股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为非线性的,显示出控股股东监督和隧道效应并存的双重效应;(2)非控股大股东对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显著的监控和制衡作用 ; (3)外资股东对公司绩效有正向效应 ; (4)国有控股公司的效率明显低下。由于控股股东持股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为 U 型的非线性关系,我们进一步计算出在不同非流通股股价情形下, 导致最差业绩的控股股东持股率,我们称此为股权机 构的陷阱。本文发现,造成中国上市公司低效的重要 原因是当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这一结果为未来的股 权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隶属于中国移动香港公司。1997年完成资产剥离境外上市,1999年完成企业升级、体制改革、机构调整以后,企业的信息工作已经从专业公司的要求向独立的移动通信行业模式转变,公司的信息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整体改革、重点突破,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现行公司发展需要的信息工作体系。 一、确立一个地位 这个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信息工作是企业重要工作之一”的地位。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保障:一是领导重视。公司领导一直以来对信息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把信息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