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死亡,老庄主张以哲学方式面对:达观地直面死亡和精神的自在逍遥。这内在地导致了肉身速朽和精神自由之间的悖论。道教接着老庄往下讲,在以精神自由论为基础深化游仙思想,以游仙对抗死亡的同时,依据老庄的自然死亡观演绎出一套宗教方式,谋求实现形而下的肉身不朽,从而为精神自由提供物质基础。虽然肉身不朽与游仙思想因宗教方式的可验证性而最终破产,却对魏晋名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构架由康德哲学决定,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整个哲学是形式主义的,康德只从精神里面去实现绝对律令,而不在社会中去实践,黑格尔在康德的静观的精神与广延的二元性中,以实践为中介,将康德的道德律令实践为现实的绝对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民族精神中体现出来,民族的精神与肉身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莫言作品总是从基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的。“肉体与生命主体精神”的共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莫言的作品竭力从虚幻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不实的天空沉落到坚实的肉体生命的大地上.揭示出一个个生命主体的精神泉源。这是莫言作品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而“身体化”、“感官化”、“感性”、“感觉”等只不过是它的一种表面征象。道在肉身。道成肉身。这是莫言小说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之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6.
《论德意志共和国》(1922)标志着托马斯·曼由保守派转变为民主派,是其思想生涯的决定性时刻。托马斯·曼超越了此前以"文化"对抗"文明"、亦即以"德意志"对抗"西方"的思想框架,以"爱欲"和"人性"概念为中介,试图促成德意志传统与启蒙主义的和解,进而获得一种以德意志传统为基础的政治现代性方案。这种思想转型,最重要的机缘在于,他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全面接受了歌德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这种基础上,他重新解释"德意志性",从"眷注死亡"的浪漫派传统中发现了"献身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沿着人文精神的路向,他也开始对三位保守主义思想的精神偶像——瓦格纳、叔本华以及尼采——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7.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自由"既非无边无限的恐怖式自由,也非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导向的自由;"自由"根基于"意识",是思想的产物。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兼哲学家,代表作《黑王子》中暗藏着其对自由的深刻理解。她认为,要获得"自由",行为主体必须从不完美的婚姻中挣脱出来;真爱是一种至善的精神活动,它的介入势必会让主体从道德源头处体验"自由";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行为,死亡象征着意义的敞开,伴着主体肉身的消亡也将释放出更为广泛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10.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四川著名高僧,临济宗传人。他的教化与行持紧扣禅宗"直指心性"的宗旨,以"识心为本"的心性禅著称。他坐化圆寂,肉身不坏流存后世。其所言所行以及离世方式展示了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对佛教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和提升有深刻启示,并对当代临终关怀、安乐死等诸多生命伦理难题的应对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洛克人学观和财产权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现代人权主体之人乃是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与心、灵与肉双重维度的矛盾统一体。灵性维度意味着自由欲求与意志,使人权作为价值目标成为可能;而肉身维度则决定了其必要性。庄子自由观的重要基点之一则是力图将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朝着相反的方向"分而治之"。这一方面决定了庄子的自由追求只能是趋向内在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也必然陷入内与外、灵与肉之间的分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2.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开拓者,积极引进和移植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派文学.鲁迅作品中"佯狂"的生命群像,以不拘一格的生命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怀疑、否定和破坏,带有浓烈的尼采式的"超人"印迹.而"向死而在"的生命群像,则体现出人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鲁迅的生命群像凝聚着深刻的唤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生为主题的思想志趣,圆融生命的思维方式,完善人性的生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想境界与精神传统,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以"生命观点"的思维方式探寻人的生命本性,追问生命精神问题何以成为当今时代民族性、人类性的问题,进而悟觉精神家园的生命意蕴,是复兴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的思想问题.深入思考与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命的意义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生成融贯中西、通古达今的生命精神,创造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从容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独特生命的存在,人以"二重性"关系存在于世,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生命是人成为"人"的关键,精神生命则是人成为"人"的核心。以利己性和利他性、个体性和社会性、实体性和精神性为主的二重性关系铺就了生命之路。"二重性"关系状态影响生命状态,目前大学生的利己性和利他性、个体性和社会性、实体性和精神性等主要的二重性关系处于失衡,表现为或偏重一方,或二者皆弃,导致生命状态趋于失衡,体现为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生命无法"各司其职"。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的自然、社会以及精神层面趋于和谐状态,大学生应在保持生命长度的基础上,实现生命宽度延伸,并努力拔高精神生命,使生命独具风采。  相似文献   

16.
共通感以灵、肉、物的感通为至尊愿景。审美共通感中,理性纯粹对肉身的宰制;消费经济中,商品物化对肉身的贬抑——肉身的焦虑即肉身的政治和经济学批判严肃地指向了社会共通感的非功效。无论是身体上的政治刻画,还是肉身上的消费符码均无一例外地将肉身拔扯到与logos或物平齐的位置。而肉身的非逻辑性则成为思之未思项,肉身的直觉具体性、特殊性的归位体现了现代性原则中保持多元审美风格的要求。肉身直觉是心灵之肉和身体之肉感通的诗意通道。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中,有六百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人通过"死亡"这一主题表达了其对成名梦想破灭后的矛盾与困惑,于"死亡"的畅想中寻求"回归"和"永生",以掩盖其真实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为人文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过程中,历经了从心理学方法向解释学方法的转变,而"客观精神"概念的提出则构成该转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作者从历时态的角度剖析了狄尔泰"客观精神"概念的提出、内涵、范围、特点及其对于狄尔泰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史记>以写人为中心,表现活生生的生命个性,并在各种生存与死亡的对抗与选择中表现生命的力量、意志、精神与价值,从而实现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侧重考察了后期梅洛-庞蒂关于肉身概念的思考.梅洛-庞蒂将肉身由一个本体概念发展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即世界之肉身.本文从胡塞尔及梅洛-庞蒂关于触摸的理论入手,揭示出身体的可逆性概念,从而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可逆性同时也意味着身体属于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揭示了一个更源始的存在.从肉身到世界,从世界到肉身,二者其实不过是同一个运动的两个方面.但是,这样一种扩展,是否具有合法性?实际上,这样一种扩展是以肉身与世界之间的连续性为前提的.于是,梅洛-庞蒂两次遗忘了现象学:一,将适用于肉身的扩展到世界;二,虽然他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却又重新在肉身内部建立了新的区分和新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