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名著《洛丽塔》充盈着重复和戏仿的元素,被公认是后现代叙事的重要标本。在西方互文(文本间性)文论视野中引入希利斯.米勒小说诗学的"重复"理论与德勒兹哲学"差异与重复"的美学命题,审视《洛丽塔》的"重复"、"戏仿"与"差异"的三个维度,能够启迪我们更为深刻地感悟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质,理解德勒兹哲性诗学强调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的思想力量,深化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2.
邵维维 《兰州学刊》2012,(12):79-83
诗究竟何以称之为诗?好诗又是如何成就的?好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美国新批评派的著名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这样为我们做出了回答:诗成为好诗的共同特点不应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内容"或是"题材",而在于"结构"。在布鲁克斯的批评语境下,"结构"并非等同于语言的形式或者主题的顺序,也不是诗歌语言的理性陈述或者逻辑结构,而是比这一切可见的所谓文本的结构更为内在和深入的一种文本组织的原则。结构的特征为统一性,在布鲁克斯看来这种统一性可以通过戏剧性原则、有机整体论和反讽诗学观来诠释。  相似文献   

3.
网络类型小说的语言表达、人物设置和意境创造存在大量重复,由于作者创作、读者接受上的差异,网络类型小说的重复是基于差异生成的,将网络类型小说中的重复与差异在互文理论下统一观照,或许可以为审视网络文学价值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杨冬 《北方论丛》2006,(2):45-49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的特征,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郑艳 《东岳论丛》2023,(4):44-53
从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国诗学理论与西方诗学理论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也有着可以对话并且兼容的成分。在明细化的现代学科建设与平等学术对话的社会背景之下,中西诗学互鉴为重新认识和研究某种文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以这一视域为起点,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民俗志的本土化与多元化特征,进而探索民俗诗概念的生成,是中西诗学互鉴的实验性探索之一,也成为建构民俗志诗学理论的重要切入口,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增添新的理论注脚。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两个相关的基本层次来分析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首先,在历史诗学的层次上,围绕"疯狂"所形成的历史性叙事可以大致区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演变线索实际上构成了整部著作的基本框架。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话语策略还同时具有哲学上的内涵,它们对应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历史性转化,从而揭示出了历史与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并为我们进一步反思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7,4(3):154-159
文学经典是文学史构成的重要基点。在互文性的视域中,运用历史诗学理论探索文学经典问题,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一是维谢洛夫斯基与巴赫金的本质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们认为“传统”在文学中具有决定意义,文学经典由于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历时的纬度上,它在与传统的互文运动中便呈现出永久魅力特征。二是海登·怀特的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在共时性文化系统中探索文学经典的建构作用,文学经典的力量体现在它与其它符码的跨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之中。两种历史诗学观念构成对立与补充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文学经典的永久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的“诗以道性情”说在清初诗学中独具特色。考察其诸多诗学撰述,“真”、“广”、“深”这三重向度实为黄宗羲诗学情感论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异质性。米勒对重复问题作出的新阐释使其成为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之一。由此,拟对该概念的哲学和文化渊源、本质含义、与米勒前期批评思想的承继关系以及与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异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了解米勒早期独特的解构观及其思想中的传统性。  相似文献   

10.
朱青 《中州学刊》2004,(6):100-104
王安忆的小说从不正面写历史进程,不写历史主潮,关注于个人生活史和社会心理史等的写作,尊重女性自我的体验和人生感悟,代表了女性文学疏离主流叙事的倾向,因而显示出世俗化的色彩,成为对历史的"另类"叙事.其小说创作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也有意回避了主流的叙事方式,以"引述者"的叙事方式,把世俗化生活细化、放大,这可以说是女性诗学的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11.
廖四平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胡适的诗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体是“诗体的大解放”理论。该理论主张“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它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论、晚清“诗界革命”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代诗论,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萧纲的诗学思想主要呈现四个矛盾的方面:一是在对待《诗经》传统上的矛盾。二是理论上的诗美标准和实际创作之间的矛盾。三是“立身”与“文章”之间的矛盾。四是诗技论和诗缘情论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诗歌在逐渐走向形式自觉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柯尔律治是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双重身份使他在思考哲学问题时,同时倾注了一种诗人气质。柯尔律治的诗论主要围绕“自然”一词展开,用诗化的语言展示了其认知思维中二元思维范式,明确区分出了两种“自然”,并由此推演出了事物的两种关联方式,其中有机关联、对立统一、矛盾协调的关系呈现了柯尔律治特有的辩证法思想。柯尔律治建构的“自然”的诗性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诗化。  相似文献   

14.
任晓燕 《阴山学刊》2005,18(6):46-49
诗歌意义一向是历代文论家热衷探讨的一个理论命题。不同的文论家对诗歌意义的生成理解也不同。作为审美创造的产物、审美文本的核心,诗歌的诗性意义既是朦胧的也是明晰的。抓住诗性意义这个关键,有助于我们从内容上更深入地把握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5.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论维柯的诗性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语言与原始人的思维是同一的,原始的语言即诗,它具有情感性、意象性和描绘性等特征,并以诗性形式影响和构筑着原始人的各种活动,从而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活向导。维柯的诗性语言观是西方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先声,是对人文主义修辞学传统的捍卫。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对当代中华诗词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诗词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向世人展示了中华诗词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和至今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开创和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以豪放为主而又不废婉约的新的当代中华诗词之风;三是他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古今中外诗歌与长期从事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在以领袖和诗人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国诗歌运动尤其是当代中华诗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诗教被汉儒视为最新最畅的审美规范,是先秦政教文学观念承变的结果,更与汉之时代、文化思潮息息相关,极具汉代的儒学特色.本文试剖析诗教与汉之社会结构的关系,展示汉之诗学主体的表现形式,以阐明诗教的本质精神,并进一步论述了诗教的理论特征,以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自发表以来,国内外的评论家就其思想性、文化性和语言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发掘。在对这部作品的"互文"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聚集于该部作品与《奥德赛》《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肖像》以及欧洲其他文学作品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该部小说的前三章和后三章就叙述视角上构成"互文"特点,即小说前三章的叙述视角变化—全知视角占主导地位→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的交融→人物有限视角占主导地位—预示了小说后三章叙述模式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珀涅罗珀一章叙述风格的形成轨迹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的声韵节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河北学刊》2006,26(3):123-130
“声律”的讲求是诗歌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传统诗学对“声律”的体认经历了由乐曲声律到语言声律,由自然声律到人为声律,由一体声律到多元声律,更由外在声律到内在声律这样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而其基本的理念在于将声律的本原归诸生命的律动,以声律的功能为营造生命的和谐,且努力趋向于自然声律与人为声律的协调统一。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可作为建设现代诗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