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美感即神秘之美的诗学呈现。神话或历史题材的诗词作品尤其具有迷离惝恍的神秘美感。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神秘的人物形象将诗人迷茫心境对象化从而产生神秘美感。更有诸多作品是以诗歌神秘意境的创造来展现难以言说又令人神往的神秘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以诗的不可言说为最高的美学要求,这是中国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学一向注重人与造化宇宙的相融相通,而生命本身的神秘亦使诗词具有了神秘之美。中国诗学对诗词意象所蕴涵的时空转换的灵动幻觉也颇多论述,这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渊源。诗人感兴思维的偶然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美感的原因。中国诗词所呈现的神秘之美,往往还会引发接受者审美的惊奇与震撼。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创作上十分讲究,音乐同诗词存在着审美的通感,词比诗更具有音乐性.宋代的词乐受到文人的极度推崇,他们在创作上注重用感性的东西升华自己的感情,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就充分地体现出这种感性美.而在宋人的理想境界里追求的平淡,讲究的是情调,寻找的是自我表现,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去自我表现.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文人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彰显出中国格律诗词所特有的诸多美感。为再现这些美感,外文出版社《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做出了不懈而可喜的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译作体现了原作的审美意识,发掘了原作的内在美,尤其是在“气势美”、“情感美”、“景致关”等方面,把握了原作的精华,并娴熟地用精到的意向语言表述了出来,为世界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华人学者、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创作有多首登高诗词,其所作融会古今中西,独具深情遥旨。叶先生的登高之作按主题分,大略有三端:故园之思、漂泊之生和弱德之美。前两端和中国古代多数登高之作同调,后一端则基于叶先生自成一格的“弱德之美”词学理论。叶先生的登高诗作既蕴含中国古典诗词的登高原型,又融注先生自我之生命、情志和学养,凝聚着海外赤子对故国深远炽烈的思念,对忧患飘泊多重自省式的感受,同时显示了先生在屡陷蹇境时坚持操守,执着理想,甘为弘扬祖国的古典诗词事业奉献一生,于诗里诗外都体现了感人的弱德之美。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除了实“用”、求“真”、向“善”,重要的还有爱“美”.对“美”之所爱,即对事物的美的存在之爱,亦即爱中生成的美感.美感的意义在于,一是它决定着美学必然是关于美感之感的学科;一是它直接美涉着人回到人本身,物回到物本身,是其所是,如其所是,从而美感具体而微地呈现着自由感、生命感、陶醉感和美的本体同一感.  相似文献   

6.
刘新贵作品     
学术点评 刘新贵的西域大漠田园山水作品体现出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艺术精神内涵。他笔下的大漠、人物与环境具有和谐统一的恬淡之美。画面中的内容富有地方特色与强烈的生命意识,其作品体现出的画意是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并赋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田园生活恹煮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风格即人”、艺术品是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基本原理,由毛泽东诗词而展示毛泽东光辉灿烂的人格之美,如:理想信念之壮美、哲学智慧之精美、关爱民众之醇美、胸襟魄力的雄浑之美、神情气度的潇洒之美、风格境界的朴素之美,等等。  相似文献   

8.
诗词等韵文的翻译不但要追求译文的"意美",而且应尽量再现原作的"音美".赋是一种特珠的文学体裁,赋虽非文非韵,其写作手法却更多体现了诗歌等韵文的表达风格.<秋声赋>是一篇极富艺术美感的赋文,其艺术美不仅表现于内容和思想更表现于语言的美感.其中,音韵美则是其语言美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秋声赋>译者Giles凭借深厚的中英文菌底以及高超的双语转换能力在<秋声赋>英译本中完美再现了原文的"音芙".  相似文献   

9.
美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去体验美、体现美和创造美。指出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作品是古典诗歌中最为精粹和优秀的部分,以之对中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学生性灵,铸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运用古典诗词作品进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是我国诗歌花园里的一朵芳香独特的奇葩。清代是竹枝词的繁荣时期,无论在语言风格、内容题材还是在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以俗为美的鲜明美感风貌。本文主要从作品的语言之美、内容之美、真实之美三个方面来论述竹枝词以俗为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与主体的内在尺度相适应,即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符合了主体的内在尺度,就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能够激起美感的客体才是对象,也才能够体现美的规律。对象以感性的形式呈现给主体,而主体以自身的尺度接受适合自身尺度的对象,所以,美是尺度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3.
“坠落之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后期颓伤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对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坠落之美”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 ,并追寻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 ,以期对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美学追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5.
“风人深致”一词并非王国维独创,明清时期就有“风人之致”之类的术语。王国维是在“风人之致”的基础上倡导并使用“风人深致”这一概念,特别突出了“深”,“深”具有作品内容意蕴之深远与作者感受之深刻的双重内涵。除此之外,“风人深致”之“深”还体现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但是,“风人深致”作为中国传统诗词印象式的批评术语在评论诗词时主观性强,偏重人们的欣赏与体验,而王国维的“境界”一词有明确的内涵,并且他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有效避免了传统术语带来的模糊、不确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是王国维创作于1907年的传记文学.研究此篇传记可以发现,静安先生在创作本文时,已经对“主观之诗人”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界定,即通过诗词来表达自身之真情与生活环境的对立的诗人;这篇传记对于拜伦生活经历带来创作灵感的评价,客观上否定了以往认为王氏不注重诗人的“阅世”的观点;同时,对拜伦及其作品的批评则体现出王氏已经超越了早年所受的叔本华哲学影响,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叶嘉莹先生在词学探究中体现出较为鲜明的创新精神,在承继王国维、顾随等前辈学人的基础上,她以自身心灵感发、生命体悟为基础,在中西文论互鉴中,对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析和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构,提出“兴发感动”说,将词划分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对小词富有丰富潜能的原因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索,并将其美感特质归纳为“弱德之美”。叶先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对中国词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19.
李白乐府以其独特的魅力卓立于诗坛.其独特美感体现于以下诸端--沉郁悲凉与豪放飘逸共存的矛盾之美、意征无可指实的惝恍迷离之美、起灭无端的变幻之美.情感寄托与诗体形式以不同方式错综融汇,构成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张晚林  王瑜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8,11(1):F0003-F0003
我国传统的诗词评点,历来有所谓“兴象”、“妙悟”、“神韵”、“性灵”、“境界”诸说,这些说法虽称述有异,而其基本原理则一。即皆是切就诗词之当身,把它当作一感性之“体”来品鉴与领悟,而不是像西方的文艺批评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那样,构建一种概念性与逻辑性的规则,以此作为衡定一切诗文的价值尺度。西方这样的诗学范式,正如美国文艺批评家爱德蒙森所言:“概括性术语妨碍我们发现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