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知常72万字的新著《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是潘知常四十年来生命美学理论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巅峰之作,三本书+四十年,200万字,这几乎就是潘知常全部的美学生命,却不亦乎是在新时代重新点亮了中国文化界的思想灯塔。潘知常的生命美学理论不仅为美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财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学建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以人的物质实践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为"自由",为论证基础的高尔泰所代表的"自由"美学;以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为"自由",为论证尺度的潘知常所代表的生命美学;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提供的"自由"为基础,并在斯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建构的刘士林的澄明美学.  相似文献   

6.
遗过对实践一词使用内涵的分析,说明实践作为哲学概念是科学的,但作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有其局限性。继续固守以实践论认识事物的主客二分方法研究美会引出许多混乱和问题。外在于人的对象性研究往往使人成为某种特殊的存在物,而忽视了审美活动的感悟特征,忽视了主客同一的审美现实生成特点。只有将关学研究回归人的生命本体,使生命本体以外的对象成为认识的对象,生命自身成为自我观照的目标,才能在主客相融的深层联系基础上生成美、认识荧。生命美学的方向将为人的发展拓展无限空间,也为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潘知常出版了多部“生命美学”研究方面的著述,深刻阐释了“我审美,故我在”以及“知行合一”的要义,尤其《走向生命美学》一书的出版,更加夯实了“生命美学”的学术建树及其在美学界的话语权,“生命美学”研究成果及其文学社科应用空间的确是辽阔的,没有止境的,无论是诗与思的对话,还是文学研究性阐释,“生命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空间及其审美应用空间都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8.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更强调生命及生命意志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生命美学的模式是:个体生命、生命意志、社会价值三者的共生互动。其生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意志与历史、宇宙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0.
认定"美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本体论美学逻辑上的必然,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论美学立场的言说,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属于存在本体论的话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含义,在实践本体论美学、生命本体论美学和存在本体论美学的不同视域中有所不同。而科学技术发展所促成的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作为基础性条件使人的存在的审美化得以日渐加深和拓展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尼采把"生命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生命美学"的思想表现在:以"梦"和"醉"的审美状态拯救生命,以"人"本位的艺术再现生命和以"超人"的审美理想扩张生命。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充分表现了他对人之欲望的尊重,对人之能力的重视,其思想因其"生命"的内涵有着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从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恒久主题;从马克思及其以后的美学主流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逻辑起点;从美学的功能上看,审美活动能调整生存结构、优化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存境界.因此,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是当代美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生命美学以生命这一更具本源性的范畴为审美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注重生命、注重精神家园的美学,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生命美学的观照下,课堂教学是追求自由、观照意义世界的过程,是感悟生命之美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命相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是20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传统的形上学的生生大德与现代西方哲学与关学(尤其是柏格森、怀特海)的思想相融汇,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生命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方法和研究题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从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中汲取的精华.方东美生命美学思想旨在创造一种含情契理、美善圆融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美育代宗教"与"生命/实践",堪称百年中国现代美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一个则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问题。对于它们的回应,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百年之后新的中国美学的起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命美学诞生的逻辑因缘与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在从原始美学进展到精神美学后陷入了著名的笛卡尔困境,无法解决内在之思言说美的合法性问题,正是超越这个困境的努力使得生命美学诞生了。生命美学以人感性的生命活动———生存实践———为依据言说美,找到人与世界的实在关联,其诞生和兴盛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后终于返回了生命之根,充分实现自身可能性的生命美学包含3个基本维度———身体美学,实践美学,生态美学,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不断的建构乃是广义的生命美学的永恒使命。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述是融为一体的。她以深厚的学养和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在词学研究中渗透着生命美学思想。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的探索是她真正从美学角度出发阐述诗词。她提出的"弱德之美"丰富了中国生命美学范畴。词之特质迥异于表达显意识的诗文,在表达美好爱情的长短句中流露出真挚的心灵之美,蕴含着文人忧国的情怀之美以及精微多姿的生命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19.
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死亡的洞见、对生命个性的倡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中包蕴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张扬,齐美尔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进行现代性思考和批判的美学维度,并以此来建构其哲学与美学理论体系。齐美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是生命的创造者,主张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根源于生命,是生命的形式。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来建设文化,美和艺术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面对现代性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审美化生存的救赎方式,并认为根源于生命的艺术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性的艺术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只把格柏森当作"非理性主义"、"生命直觉主义"的代表,正面的评价不多.事实上,如果把柏格森放到整个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流派发展史中来看的话,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正是他和他所代表的生命美学流派,导致了美学研究从传统"理念"论到现代"生成"论的总体转向,他和整个生命美学流派带来的两个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让后来的许多学派如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等,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