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面貌、品质和精神状态.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形成具有四重逻辑:它根植于中华优秀劳动文化中勤勉肯干、实干兴邦的文化逻辑;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理论逻辑;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程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实践逻辑.新时代"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升华了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劳动的诠释过程实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考察,深刻揭示了劳动在美好生活历史性生成中的作用。在马克思语境中,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的确证和展现,并作为生成人的生活世界的深刻本体。然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劳动异化,美好生活疏离于劳动者成为逻辑必然;积极摒弃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复归,构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劳动自由的深层理论旨趣在于实现美好生活的公共性。中国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乃至强起来的道路上,中国劳动者无疑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增强劳动者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艰苦创业精神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奉献社会、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自力更生的自强品格,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协作态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实践意志以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发展意识。从劳动逻辑辩证展开的维度审视,知识分子艰苦创业精神有其内在理路及生成逻辑,在推动科技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及助力民族复兴等3个方面,彰显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劳动教育问题。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重提“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活内涵,阐释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我们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要回归原生态的马克思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物辩证法,而是在劳动哲学中通过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和辩证法扬弃确立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是通过对劳动的哲学研究体现出来的。劳动辩证法强调主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真理与价值、历史和逻辑的对立统一。劳动辩证法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辩证法的伦理旨归是为劳动者提供方法论,其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创造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在对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时更多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过程,而其中劳动者的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再生产的具体方式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主妇”作为概念工具,重点分析宝妈微商从业者的朋友圈营销实践。研究发现,资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劳动者的情感再生产:通过劳动与社交活动之间的模糊性进行情感吸纳,通过团队化劳动推动情感生成,通过联结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进行情感询唤。情感体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被劳动者消费,进一步掩盖了不稳定的劳动状态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压榨。同时,情感作用于劳动者的主体建构,加重了育儿期女性对工作—家庭不平衡的焦虑,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开辟新的行动空间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数字背景下劳动者情感再生产方式的考察,将资本逻辑、劳动者主体与阶层、性别等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勾连与张力带入对平台数字劳动者劳动参与的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确保劳动者对劳动资料的所有权、促进劳动者起点的公平、落实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正当占有权、尊重劳动者对公共产品的平等享受权、推进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8.
抗疫精神在思维逻辑、情感指向、行为标准等多个维度实现了与爱国主义的耦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素材。"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在思想维度实现统一提供了最新注脚。"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体现的集体主义与热爱人民的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共通性和逻辑一致性。疫情防控融合的文明实践、劳动实践、守法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实践载体,促使了思想爱国、情感爱国与行动爱国在实践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概念既是思想历史的义理载体,又是问题研究的理论入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也是一部概念生发的演化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精神”,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嬗变演化的最新成果。目前,学界对“劳动精神”概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价值、培育路径等方面,但对概念语义变迁的历史和思想沿革关注较少。立足于概念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劳动精神概念研究进行梳理、评介与展望,在拓展相近研究视域、丰富相应研究内容、转变相关研究范式的同时,可以促进该概念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作出科学回答,基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实践指引是奋斗目标的历史性生成和总体布局的历史性延展,战略要求是增强"四个自信",运思理路与演化机理是研究与解答中国问题的问答逻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马克思技术批判的实质是对劳动异化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回答。设计/方法马克思以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为线索,探讨了二者关系的辩证发展,其核心是以剩余价值规律阐释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及其对劳动者的异化作用,其根本追求是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结论/发现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辩证发展观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预示着劳动者与技术关系在新时代将迎来辩证否定,劳动者终将恢复对技术的支配地位。马克思技术批判辩证观的当代价值是重新确立劳动者对技术的主导地位,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看待技术的作用条件,以及推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关于《手稿》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究有二:一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二是认为《手稿》虽有雏形但不成熟或是一部过渡性著作。认为《手稿》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以人本主义逻辑为主体的多重复杂的逻辑结构;文本框架重组维护了文本的内在统一性,为《手稿》的版本结构、理论内涵、逻辑主线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外化扬弃观点、费尔巴哈人的异化扬弃只是精神枷锁的解放观点持有批判态度,完成了对二者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国家全局和民族未来。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创业文化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弘扬创业精神,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阐明高校创业文化的生成逻辑,应当着重把握其生成的逻辑基点、逻辑演进和逻辑遵循,论析什么是其形成发展的前提,其过程是如何展开的,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文化生成的推进主体是谁以及相互间如何协作、如何推进高校创业文化生成过程的有效开展以及生成过程要达到何种效果等。通过对这些实践逻辑遵循的深刻把握,有效推动高校创业文化的生成,进而在高校形成创业资源集聚、创业人才辈出、创业活力迸发的生动创业局面。  相似文献   

14.
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要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从劳动关系生成的市场环境入手,从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的博弈对比力量出发,通过政府(第三方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及工会组织(协调主体)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前,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即单向度意义的"工具理性"劳动和主体间性层面的"中介"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概念的内涵并非只有单一层面,其丰富的内涵是渐进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透视劳动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权威数据揭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中国发达地区"用工荒"大潮出现,劳动者的就业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制化、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和劳动用工的复杂化(劳务派遣、HR外包、非全日制用工等形式大量出现)逼迫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  相似文献   

17.
在校大学生“劳动者”身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是一个法律身份,是指基于劳动契约,为获取劳动报酬,在雇主指示下提供具有人格从属性劳动的自然人。在"劳动者"的界定标准上,我国应采用人格从属性与经济从属性之复合标准。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判断上,应采取"默示契约说"。从在校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看,我国在校大学生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应属于劳动法保护对象。但对于具体从事勤工助学、打工、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在校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以及他们与雇主之间究竟处于何种法律关系,则须依不同情况作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 ,仍然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为驱使和剥削劳动者而进行的监督劳动 ;另一方面是对共同劳动进行的管理 ,是一种生产劳动。然而 ,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 ,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是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在尊重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们的管理劳动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出了贡献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逻辑,坚持指向文化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坚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未来逻辑,借助三重逻辑的关联耦合,推动文化自信的广泛生成。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学间的差异可以归结为对待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沉默与言说。由于对待言语的态度不同,导致话语方式不同以及与此相关的逻辑形式的不同,并对理性精神的贯彻产生影响。敌视语言阻碍了分析能力的发展,使"内在逻辑"不能转化成外在体系,言语中心主义则导致"过度阐释",遮蔽了艺术实践本身的丰富性。中国诗学之所以"突然"面临现代转型的尴尬,正是因为它长期以来过分自足忘记了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