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经典文献,但一直以来,其独特性并未得到系统阐发。实际上,为了摆脱斯大林物质自然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模式,列斐伏尔先是根据列宁思想深刻地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德国古典认识论辩证法基础,继而深入挖掘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认识论,突出并深化了以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为拱心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涵,在其中也深入探讨了今天学界热烈讨论的价值形式辩证法这个经典难题。但由于他坚持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逻辑,而最终走向一种突破认识论逻辑桎梏的浪漫的艺术生活辩证想象,使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种超越社会历史认识论的生存本体论意义,这也构成近来西方出现的“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源。在今天重读《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文”“个案”,旨在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致地或者简单地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开启了多样的、深入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并没有抛弃异化理论,而是把异化理解为一种社会与历史总体的异化,贯穿其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总体的框架内展开的。总体性是马克思为了克服康德、黑格尔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二律背反难题所提出的范畴,这一范畴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社会总体和历史总体两个向度。从社会总体来看,马克思是把劳动、消费、分配、交换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异化过程来加以理解的;从历史总体来看,马克思是以异化的逻辑来统摄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变和过渡的。  相似文献   

3.
高利民 《兰州学刊》2006,3(12):7-10
马克思的哲学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即它是对传统哲学中概念演绎和形而上想象的突破;而生活世界就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本身,它构成了现实的历史过程,历史是惟一的,那就是人的自我生成的历史,全部形而上学都将随着人向人的复归而终结,一切技术都将成为对真理的解蔽,一切都是为了人而人化,天国的梦想和尘世的命运成为人自己的命运,历史之谜就是人对人自己的确证和获得。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的内容,今天,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当代世界,理解其中人的本质,仍需要返回马克思这一经典著作当中。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相似文献   

5.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论证的一个范畴。它不仅是马克思要批判的社会状态,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批判的方法,正是借助于这种方法,"道德异化"才得以被认识。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道德异化广泛体现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及道德评价等环节和领域中。这种认识在丰富了道德哲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科学认识道德的发展过程、积极反思社会的道德建设、重塑道德的现实根基、培养主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7.
8.
列斐伏尔是最早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翻译介绍给法语学界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他严重地遮蔽与回避了青年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经典问题式,而以自己所谓的黑格尔-马克思-尼采"三位一体"为前提,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了"过度诠释",提出一种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完全异质的"总体人"辩证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目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抽象化而克服抽象化、从而实现自我总体化的辩证扬弃过程.人类的希望只有一个,这就是实现"总体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易晓明 《浙江社会科学》2020,(4):116-121+159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之前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批判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从哲学定位日常生活的框架,视日常生活为独立空间,建构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它批判了"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并寄望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1844年手稿》创立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Ⅱ中,马克思从生产、生产者的物相化力量、事物性的创制出发的劳动产品分析,明显不同于《穆勒笔记》中的主体际关系的交往异化构式,也异质于从主体需要出发的劳动异化构式Ⅰ。然而,青年马克思此时的构式逻辑仍然是隐性唯心史观的人本主义价值悬设,在他眼里,劳动应该是属于工人自己的生命实现出来的主体活动,但它却异化为属于他人发财致富的他性活动,所以,扬弃异化,废除劳动颠倒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达到复归人的类本质的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到经济领域分析市民社会,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不但把异化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动因,而且指出扬弃异化劳动是劳动解放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人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解放,推动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考察了在一种复调语境下出现的人、社会和历史这三重维度的真实意蕴。由于忽视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真实关系,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研究以一种经验实证主义和经验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人、社会以及历史,然后又以抽象人本主义对现实中出现的异化状态加以批判。根据此时的理论逻辑,马克思尚无法在一个现实基础上将这三重维度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思想大体贯穿于以"异化劳动"批判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以及以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阐明等论述中,其核心要旨在于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与人的自我对象化、自我创造活动的统一,它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劳动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有意识的生命”这个概念出发,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人学生命观: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根据;人与人的世界的创造只能归结为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异化是人的生命的异化。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的著作中,人的“有意识的生命”被具体化为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实际生活过程”。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生命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7.
张雪飞 《理论界》2009,(1):28-29
本文探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形成中的地位;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对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无论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本质的探讨,还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问,都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列斐伏尔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以异化为显性逻辑,展开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在这一显性逻辑的背后存在着一条隐性逻辑,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出场。在该书中列氏对人类产生过程的理解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并把这一抽象作为异化的根源,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将之泛化,最后用“总体人”的假设完成了日常生活批评的出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近代哲学的革命是全方位的,伦理学是其中重要方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社会存在和实践(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角度解答人类精神生活之谜,超越了西方哲学传统关于道德起源的唯心主义内省论和自然主义理论的对立,不仅在基本理论上回答了伦理的性质和变迁问题,而且揭示了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冲突的根源,最终开创了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社会革命伦理学之前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内含马克思主义的多种理论构成,尤其是其中的建立于新的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学思想,更具现代美学理论的实践开放性。王向峰的《〈手稿〉的美学解读》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切入《手稿》,对于劳动与美的创造、艺术生产、美的规律、人化的自然界、人的对象化、对艺术的感受等,都进行了深入阐发。《解读》把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纳入到《手稿》的体系中来加以学理阐发,在中外传统文艺及当下的社会语境和文艺语境中予以实践性展开,提供了由进入《解读》进而进入《手稿》美学体系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